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23日。
普通型流脑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临床上可分四期。
(一)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多数病人可无此期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2日。
(二)败血症: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39℃一40℃,伴毒血症症状。20%~90%病人可有皮肤粘膜淤点或淤斑,持续1~2日。
(三)脑膜炎期:此期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患者可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病人通常在25日进人恢复期。
(四)恢复期:病人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淤点及淤斑消失,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可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1~3周内可痊愈。
五、诊断
普通型流脑的诊断:
(一)流行季节多为冬春季,儿童多见,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
(二)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淤点、淤斑及脑膜刺激征。
(三)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增高;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及化脓性改变。细菌学检查阳性。
六、治疗
普通型流脑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强调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证足够液体量及电解质。
(二)病原治疗: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常选用以下抗菌药物。
1.青霉素(penicillin G)
2.磺胺可用磺胺嘧啶(出lfadiazine,sD)或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 SMZ)。
3.头孢霉素 二、三代。
(三)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及应用退热药物;如有颅压升高,可用20%甘露醇1.2g/kg脱水降颅压,每间隔46小时一次,静脉快速滴注。
七、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病人并就地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一般不少于病后7日。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日。
(二)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
1.菌苗预防。
2.药物预防:对密切接触者可用复方磺胺甲基异唑或利福平,连服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