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临床上经断复来患者见下列哪组症状属湿毒瘀结证
A、经血色淡、质稀
B、色鲜红、质稠
C、经色红、夹白带、质粘、异味
D、色黯、质稀
E、色黯、恶臭、杂色带下
92、经断复来属湿热下注证,用易黄汤加下列哪项
A、大小蓟、仙鹤草
B、荆芥炭、藕节炭、泽泻
C、茯苓、泽泻、黄芩、大小蓟、侧柏叶
D、车前草、侧柏叶、紫珠草
E、绵茵陈、黄芩
93、肾阴虚可导致经断复来,其治法是
A、滋阴清热,凉血固经
B、益肾养血,止血安神
C、补益肝肾,清热凉血
D、清泻肾火,固摄冲任
E、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94、下列哪项不属于湿热下注之经断复来证候
A、绝经后阴道出血色红,量较多
B、带下色白、质稀、无异味
C、外阴瘙痒
D、口苦咽干,纳谷不香
E、舌红,苔黄腻
95、肾阴虚型经断复来的治疗选方是
A、一贯煎
B、六味地黄丸
C、知柏地黄丸
D、二至丸
E、清血养阴丸
96、气虚型经期延长的治法是
A、健脾和胃,固冲调经
B、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C、凉血清热,固冲调经
D、健脾除湿,固冲调经
E、温阳益气,固冲调经
97、血瘀型经期延长的最佳选方是
A、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B、少腹逐瘀汤
C、膈下逐瘀汤
D、身痛逐瘀汤
E、血府逐瘀汤
98、虚热型经期延长的治法是
A、清热泻火止血
B、清热化瘀止血
C、清肝泻热止血
D、养阴清热止血
E、清热凉血止血
99、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沥半月方净者,应诊为
A、月经过多
B、经期延长
C、漏下
D、月经后期
E、崩漏
100、经来淋沥八九日至十余日始净,量少,色黯有块,小腹疼 痛拒按,舌质紫黯,脉涩。治宜
A、活血祛瘀止血
B、活血调经
C、养阴清热止血
D、疏肝理气止血
E、祛瘀调经
101、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味适用于治疗
A、痛经肝肾虚损证
B、月经过多血热证
C、经期延长气郁证
D、经期延长虚热证
E、经期延长血瘀证
102、虚热型经期延长的主要证候中,错误的是
A、周期正常,经行淋沥达2周
B、经行量少,色红质稠
C、午后潮热,手足心热
D、大便燥结
E、舌淡红,脉洪数
103、经期8天,周期28天,量稍少,色红质稠,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其诊断为
A、血瘀型经期延长
B、气滞血瘀型月经过少
C、血热型经期延长
D、肾虚型月经过少
E、虚热型经期延长
104、经行风疹块的常见病因为
A、血虚、风热
B、血瘀、风热
C、血瘀、寒凝
D、血虚、火郁
E、湿滞、风热
105、导致经行感冒的常见病因有
A、风寒、风热、血瘀证
B、邪入少阳、太阳、阳明证
C、风寒、风热、邪入少阳证
D、气虚、气阴两虚、气血不足证
E、血瘀、血寒、血虚证
106、经行感冒风寒证宜用方
A、荆穗四物汤
B、荆芩四物汤
C、银翘散
D、桑菊饮
E、玉屏风散
107、经行情志异常痰火上扰证的最佳选方为
A、逍遥散
B、生铁落饮
C、半夏厚朴汤
D、丹栀逍遥散
E、半夏白术天麻汤
108、甘麦大枣汤用于治疗经行情志异常
A、心血不足证
B、气血不足证
C、气血两虚证
D、心脾两虚证
E、心肾不交证
109、哪一项不是血瘀型经行身痛的症状
A、经行腰膝关节疼痛
B、得热痛减,遇寒痛甚
C、腰膝酸软,夜尿频多
D、经量少,色黯红有血块
E、苔薄白,脉沉紧
110、血瘀型经行身痛的主要治法为
A、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B、养血祛风,散寒除痛
C、补气养血,柔筋止痛
D、祛风散寒,活血调经
E、疏肝益肾,散寒止痛
111、治疗血瘀经行身痛的首选方是
A、当归补血汤
B、血府逐瘀汤
C、趁痛散
D、通窍活血汤
E、人参养荣汤
112、除下列哪项外,均属血虚型经行身痛之症状
A、经行时肢体疼痛麻木,肢软乏力
B、月经量少,色淡质薄
C、面色无华
D、口苦咽干
E、舌淡红,苔白,脉细弱
113、经行吐衄与之相关的脏腑主要是
A、肝脾肾
B、心肝肺
C、心脾肺
D、肺肝肾
E、心肝肾
114、经行吐衄的发病机理主要是
A、肝郁气逆
B、血热妄行
C、虚火上炎
D、胃火上逆
E、血热气逆
115、治疗肝经郁火型经行吐衄的最佳方剂是
A、芩连四物汤
B、顺经汤
C、清肝引经汤
D、两地汤
E、丹栀逍遥散
116、肺肾阴虚所致经行吐衄的治法是
A、滋阴养肺
B、清热泻火
C、滋肾泻火,凉血止血
D、滋阴润肺,清热凉血
E、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117、下列哪项不属经行吐衄的特点
A、经前1~2天吐血或衄血
B、正值经行时吐血或衄血
C、可见月经量减少或不行
D、月经周期紊乱
E、伴随月经周期发作
118、下列哪个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代偿性月经”
A、月经先期
B、经期延长
C、月经后期
D、经行吐衄
E、经断复来
119、哪一项不是肝经郁火经行吐衄的主证
A、经前经期吐血或衄血,量多,色鲜红
B、两胁胀痛,心烦易怒
C、头晕耳鸣
D、手足心热
E、口苦咽干
120、下列哪项不属于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证候
A、阴阳两虚证
B、气阴两虚证
C、脾肾两虚证
D、阴虚内热证
E、肾精亏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