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望皮肤
(一)色泽
发赤── 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
发黄──黄疸:阳黄、阴黄
发黑──肾阳虚衰
白斑──白殿风:风湿侵袭,气血不荣
(二)润枯
肌肤甲错 --- 皮枯如鱼之鳞
(血瘀)
(三)肿胀
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
(五) 斑疹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阳斑、阴斑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压之褪色白碚—湿温等患者皮肤上出现的白色小颗粒,多由湿郁,汗出不畅所致
缠腰火丹 ——腰部和胸胁部皮肤灼热刺痛,成簇水疱,多为肝火所致
湿疹 ──初起红斑,迅速肿胀起疹或水泡, 继而水疱破裂, 干燥结痂,留痕
湿
热蕴结,复感风邪
(七) 痈疽疔疖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缩(阳证)
疽:漫肿无边,皮色不变(阴证)
疔:形小根深,麻木痒痛
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
六、望小儿指纹
适合于 3 岁以下小儿 色泽辨寒热 ,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
,三关测轻重
风关──邪浅病轻 气关──邪深病重 命关──危重
透关射甲 ──络脉直达指端
七、望排出物与分泌物
(一)望痰涎涕唾
1、痰与涕
痰黄粘稠成块──热痰
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
脓血腥臭痰──肺痈
2、涎与唾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
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
“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积
八、
望舌
包括舌质与舌苔两个部分。
(一)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舌诊方法:光线、姿势(正卧位)
、顺序(先舌苔在舌体) 、饮食、季节与时间、年龄与体
质、揩舌和刮舌
(二) 望舌色
(1 )淡白舌:瘦薄而白 -- 主气血两虚
胖嫩而白 ---- 阳气不足
(2 )红舌:主热证
实热
虚热
(3 )绛舌: 舌绛红有芒刺 --- 温病热入营血
少苔或无苔 --- 阴虚火旺
(4 )紫舌: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
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
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
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
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
热盛血瘀
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
寒凝血瘀
望舌形
(1 )老嫩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
主实证
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
--
主虚证
(2 )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
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3) 瘦小舌 :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4 )裂纹舌
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多津而有裂纹——湿盛
(5 )芒剌
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火亢盛
(6 )光滑舌 —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
---- 胃气将绝
(4 )望舌态
(1 )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2 )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3 )震颤: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4 )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5 )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6 )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二、望舌苔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正常为薄白苔
(1 )白苔 :主表证、寒证
白而干裂如积粉--内
热伤津,瘟疫暴起
(2 )黄苔 :主里证、热证
(3 )灰苔 :主热证、寒湿证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4 )黑苔 :主里证(热极或寒极)多由灰苔发展而来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3 )腐腻:
腐苔 --如豆腐渣
主胃气衰败;
腻苔 --如油状物
主湿浊内盛;
(4 )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部分脱落--地图舌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