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一)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2、仲景三部诊法: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又称“气口” “脉口”
寸关尺的定位
* 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 2、再定寸、尺: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寸口与脏腑相配
* 左手 右手
心(君火) 肺(金)
肝(木) 脾(土)
肾(水) 肾(相火)
阴、血、精 阳、气
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1、平息和体位
* 平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 体位: 坐位 卧位
* 与心脏等高
* 2、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诊脉方法
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
1、举:轻取
2、按:重取
3、寻:中取
循法、推法、总按、单按
总按
单按
(二)平 脉
平脉既正常脉象的特点
1、胃:脉来从容、和缓、流利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胃少为病” “无胃为死” 《素问•玉机真脏篇》
2、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按指下之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
3、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脉经》
四、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脉理: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
二者的区别:表证脉浮但有根;里虚脉浮而无根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临床意义】里证
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沉而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
沉而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
【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
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
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
4、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1)主热证--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
凡外感发热、胃热、肠热、肺痈、肠痈、疮疡、或阴虚火旺等均可见数脉
2)主虚证--精血耗损,元气亏虚,脉来虚数。多见于虚劳日久之人
5、洪脉
【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
【临床意义】主热甚(气分热甚)
里热内盛,气盛血涌故脉来洪
洪大有力,此为太过,多为里热炽盛,必伴见壮热,烦躁,口渴,
6、细脉
【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
1)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则脉来细而无力
2)主湿侵:脾虚湿盛或感受湿邪,湿邪阻碍脉道,故脉细
凡湿邪伤人,或内困脾胃,或留滞经络,常可见到细脉
9、虚脉
【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虚证
血虚不能充盈,气虚不敛而外张
可见于久病虚劳、伤暑气阴两伤等
《诊家枢要》:“虚,气血俱虚之诊也,为暑,为虚烦多汗,为恍惚多惊”
《三指禅》:“多因伤暑毒,亦或血虚空”
10、实脉
【脉象特征】应指幅幅,举按皆然
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实证
邪盛正实,正邪相搏,气血涌盛脉道充满故实
凡邪气有余,阳热内郁所致高热谵语,腑实便坚,三焦火盛,食滞胁痛等,皆可见实脉…”
11、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诊家正眼》“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脉经》“与数脉相似”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1)主痰饮:痰饮为阴滑之物,痰湿聚于体内,足使脉内阴液增加,血流如粒而现滑象
《素问 脉要精微论》“滑为阴气有余也”
2)主食滞:宿食化热,气实血涌
《金匮要略》“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主实热:正盛邪实,气血涌盛
《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有里热,白虎汤主之”
脉流利度分类 滑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