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 |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 |
中医病因病机 |
★ | |
临床表现 |
★ | |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
★ |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 | |
西医治疗 |
★ |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病位在肾,涉及肺、脾(胃)、三焦、膀胱。病机主要为肾失气化,水湿浊瘀不能排出体外。初期主要为火热、湿毒、瘀浊之邪壅滞三焦,水道不利,以实热居多,后期以脏腑虚损为主。
临床表现
少尿期
在短时间内尿量明显减少,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意识障碍、抽搐昏迷、严重的酸中毒和电解质异常。此期一般持续7~14天,典型的为7~14天,但也可短至几天,长至4~6周。许多患者可出现少尿(<400ml/d)。但也有些患者可没有少尿,尿量在400ml/d以上,称为非少尿型ARF,其病情大多较轻,预后较好。
多尿期
急性肾衰竭病人尿量超过400ml时,则由少尿期进入多尿期,此期通常持续1~3周。
恢复期
肾小管细胞再生、修复,肾小管完整性恢复。肾小球滤过率逐渐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与肾小球滤过率相比,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溶质和水的重吸收)的恢复相对延迟,常需数月后才能恢复。少数患者可最终遗留不同程度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缺陷。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肾功能 急骤发生并与日俱增的氮质血症。①血尿素氮:进行性升高,每日可上升3.6~10.7mmol/L。血肌酐每日上升44.2~176.8μmol/L。②电解质紊乱:少尿期可出现高钾血症,血钾可超过6.5mmol/L,并可伴低钠血症及高磷血症。多尿期可出现低血钾、低血钠等电解质紊乱。③酸碱平衡紊乱:可出现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尿常规 尿呈等张(比重1.010~1.016),蛋白尿(常为+~++),尿沉渣常有颗粒管型、上皮细胞碎片、红细胞和白细胞。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1.常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或肾中毒后,但亦有个别病例可无明显的原发病。
2.急骤地发生少尿(<400ml/24h),在个别严重病例(肾皮质坏死)可无尿(<100ml/24h),但在非少尿型者可无少尿表现。
3.急骤发生和与日俱增的氮质血症,血肌酐每日上升88.4~176.8μmol/L,尿素氮上升3.6~10.7mmol/L。
4.经数日至数周后,如处理恰当,会出现多尿期。
5.尿常规检查:尿呈等张(比重1.010~1.016),
蛋白尿(常为+~++),尿沉渣常有颗粒管型、上皮细胞
碎片、红细胞和白细胞。
西医治疗
1.纠正可逆因素
2.营养支持
3.积极控制感染
4.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5.特殊药物
①利尿剂:呋塞米(速尿),注意利尿药只应用于急性肾衰少尿期,进入多尿期后应停用。②钙拮抗药:对缺血性急性肾衰有防治作用,应用于缺血性急性肾衰的早期,可减少钙离子细胞内流,还能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
6.透析疗法
对保守治疗无效,出现下列指征的急性肾衰患者,应考虑进行急诊透析:①少尿或无尿2天;②尿毒症症状明显;③肌酐清除率较正常下降超过50%,或血尿素氮升高达21mmol/L,血肌酐升高达442μmol/L;④血钾超过6.5mmol/L;⑤代谢性酸中毒,CO2- CP≤13mmol/L;⑥脑水肿、肺水肿或充血性心力衰竭。透析疗法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以及肾替代疗法(CRR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