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单元 疟疾
细目一:概述
疟疾的概念及源流
1.疟疾的概念
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2.疟疾的源流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及蜀漆有治疟的功效。
《金匮要略》阐述了瘅疟、温疟、牝疟等各种不同类型疟疾的辨证论治,并指出疟久不愈,可以形成痞块,称为“疟母”,其所列之鳖甲煎丸至今仍为临床习用。
晋代《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疫疟的名称,认为其病因为感受山岚瘴毒之气,并明确提出青蒿为治疟要药 。
细目二:病因病机
疟疾的病机特点
疟疾的病位:邪伏藏于半表半里,属少阳经脉部位。
基本病机为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则疟病发作;疟邪伏藏,则发作休止。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疟疾的诊断要点
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或3日发作1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
2.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肿大。
二、疟疾与淋证发热及风温发热的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疟疾治疗的基本原则
疟疾的治疗以祛邪截疟为基本治则。
二、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主症、治法及方药
1.正疟
主症: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1次,寒热休作有时。 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代表方: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常山、草果、槟榔、半夏、生姜、红枣。
2.温疟
主症:发作时热多寒少 ,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芩、柴胡、青蒿、桂枝、常山。
3.寒疟
主症:发作时热少寒多 ,口不渴,胸闷脘痞,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代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甘草、常山、草果、槟榔、厚朴、青皮、陈皮。
4.瘴疟
(1)热瘴
主症: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 ,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代表方:清瘴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知母、银花、柴胡、常山、青蒿、半夏、竹茹、碧玉散。
(2)冷瘴
主症: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 ,或呕吐腹泻,甚则嗜睡不语,神志昏蒙,舌苔厚腻色白,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代表方: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苍术、厚朴、陈皮、藿香、半夏、佩兰、荷叶、槟榔、草果、石菖蒲。
5.劳疟
主症:疟疾迁延日久,每遇劳累辄易发作。 发时寒热较轻,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纳少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代表方:何人饮加减。
常用药:何首乌、人参、白术、当归、白芍、陈皮、生姜、红枣、青蒿、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