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单元 痞满
细目一:概述
一、痞满的概念及源流
1.痞满的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2.痞满的源流
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称之为“否”、“否塞”和“否膈”等,对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二、痞满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痞满的常见病因
内因: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
外因: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
二、痞满的病机及转化
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痞满的诊断要点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的鉴别
1.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 ,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鼓胀与胃痞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 ;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3.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痛之证,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 ,偶兼脘腹不舒。胃痞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偶有胸膈不适,并无胸痛等表现。
4.结胸与胃痞病位皆在腹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 ;胃痞则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痞满的辨证要点
二、痞满的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
三、饮食内停、痰饮内阻、湿热阻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饮食内停证
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 ,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2.痰湿中阻证
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 ,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3.湿热阻胃证
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4.肝胃不和证
主症: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长太息, 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常用药: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实、白术、荷叶。
5.脾胃虚弱证
主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6.胃阴不足证
主症: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香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