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单元 胃痛
细目一:概述
一、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病证。
二、胃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胃痛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
外因:外邪犯胃,包括寒、热、湿诸邪。
二、 胃痛 与肝、脾、胃的关系
三、胃痛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四、胃痛出血的病理转化
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均可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胃痛的诊断要点
1.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胃肠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二、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
三、胃痛与胁痛、腹痛的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胃痛的辨证要点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二、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 为主。
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虚寒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1.寒邪客胃证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2.饮食伤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3.肝气犯胃证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 ,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4.湿热中阻证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5.瘀血停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6.胃阴亏耗证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 ,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 ,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7.脾胃虚寒证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寒邪客胃证,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 辛开苦降,寒热并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