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细菌性痢疾
概述:
由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由消化道传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夏秋季多发。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脓便伴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烧;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可多次感染,多次发病。
病机: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致炎症、坏死和溃疡。
一、病原学:
1.一般特征: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杆菌。
2.志贺氏菌属的分型:
按O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甘露醇)分 :4群47型。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3.流行趋势:B群福氏菌是我国主要流行菌群。
4.致病因素:
⑴对肠粘膜的吸附及侵袭力;
⑵内毒素及外毒素;
致病性:痢疾志贺菌-重;福氏志贺菌-慢性;宋内氏志贺菌-轻。
5.抵抗力:
各型痢疾杆菌在外界生存能力均较强:宋内氏<福氏<鲍氏<志贺氏
二、流行病学: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2.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3. 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短暂而不稳定,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4. 流行特征:季节——夏秋季;年龄——儿童多。
三、发病机理:
发病机制
1、细菌入侵后的致病因素:
⑴痢疾杆菌因素:
①数量:若105,75%发病;若180,22%发病
②致病力:毒素(内、外毒素),吸附及侵袭力
⑵人体抵抗力:胃酸,正常菌群及分泌型IgA
2、病理改变(Pathologic changes)
①急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弥漫性炎症浅表溃疡
②慢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水肿增厚息肉样增生
③中毒型 肠道 :病变轻
全身:多器官血管痉挛 实质细胞水肿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1~2日(数小时~1周)
1、九、治疗
急性菌痢(典型菌痢):
① 起病急,高烧可伴寒战;
② 全身中毒症状: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
③肠道表现:
症状: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大便每日 十余次或数十次,量少,始为稀水便,后呈粘液脓血便。重者(老幼患者)可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体征: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④ 病程:1~2周。
⑤ 演变:少数可转为慢性。
2、轻型(非典型型):
①全身中毒症状轻;
②肠道症状轻,腹泻每日数次,大便有粘液而无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轻。
③病程数日—1周;
④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
①发生年龄: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
②起病急骤;
③严重中毒症状:高烧、抽风、昏迷、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
④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肠道症状
⑴休克型:最常见
主要表现:感染性休克。
早期:微循环痉挛为主。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及紫绀,血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变小。
晚期:微循环淤血和缺氧,四肢发绀,皮肤花斑,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少尿、无尿,意识障碍。
⑵脑型:
主要表现:严重脑症状。
原因: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出现脑疝。
表现: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衰竭。
⑶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表现;死亡率最高。
4、慢性菌痢
定义:急性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月以上者为慢性菌痢。
●原因:
①未及时诊断及彻底治疗
②耐药菌株感染
③全身疾病影响
④ 肠道疾病影响
●分型:
①慢性迁延性:长期反复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伴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
②急性发作型:有急性菌痢史;有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诱因;腹痛,腹泻脓血便,毒血症状不明显。
③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急性菌痢史;临床无明显症状;大便培养阳性;肠镜检查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