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辨证候虚实
2、辨病情轻重
二、治疗原则:实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配伍清热;虚益气、养血、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三、证治分类
虚证
证型 |
阴虚发热证 |
血虚发热证 |
气虚发热证 |
阳虚发热证 |
主症 |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有裂纹,苔少,脉细数 |
发热,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舌淡,脉细弱 |
热势或高或低,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
发热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睡,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白,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
病机 |
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
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
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
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
治法 |
滋阴清热 |
益气养血 |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
温补肾阳,引火归原 |
方药 |
清骨散 |
归脾汤 |
补中益气汤 |
金匮肾气丸 |
实证
证型 |
气郁发热证 |
痰湿郁热证 |
血瘀发热证 |
主症 |
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低热,午后较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苔腻,脉濡数 |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
病机 |
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
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
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
治法 |
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
活血化瘀 |
方药 |
丹栀逍遥散 |
黄连温胆汤+中和汤 |
血腑逐瘀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