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热证
热证是以发热为主症,体温升高达39℃以上,常因经期、产后房事不洁、或分娩、流产后感染邪毒,甚至热入营血。首先应明确诊断,辨证求因,并尽快查出病原体或做出病原学诊断。但“退热”是当务之急。
辨证要点:首先要了解病史,明确病因和病位所在,仔细检查全身与局部体征,以明确诊断。如盆腔炎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盆腔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多属热毒外侵,热入血室。如产后发热,可因感染邪毒,直中胞宫;亦有外感风热或风寒之邪,或暑热所伤,耗气伤津。还有因瘕恶证复感邪毒者。须当细辨。热证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之别,还有夹湿、夹痰、兼瘀,以及热毒、湿毒等,应注意热入营血、热陷心包等危重证。并注意与淋症(尿路感染)、肠痈、乳痈等鉴别。
中成药注射液及口服液常取效较迅速。表热证可用感冒清热冲剂、重感灵等中成药口服,柴胡注射液等肌注。热入气分,则选用清开灵注射液、川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清热解毒,常用药如连翘、银花、丹参、败酱草、红藤、丹皮、栀子、白茅根。如热入营分,烦躁口干,夜寝难安,可用清营汤、紫雪丹;神昏谵语则用犀角地黄汤;痰盛气热,昏迷者加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外用荆芥、薄荷等煎水擦浴降温,适用于风寒高热证;石膏液擦浴适用于邪热入里之高热。
针灸常用穴位为大椎、曲池、合谷等,强刺激,或用推拿降温。邪毒热盛者,兼取三阴交、曲骨、太冲、中极等。
外阴脓肿、盆腔脓肿形成,应采取半坐卧位,使炎症局限,并及时切开排脓和引流。感染性流产者,可据阴道出血量及感染控制的情况,择时手术清除残留组织。若患者发生脓毒血症,应使用足量的广谱抗生素或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如出现中毒性休克,应使用血管加压药物。在严重休克时,将冬眠合剂与加压药物同时使用。
4.厥脱证
(1)病因:常继发于妇科急性血崩、急性下腹痛或高热证之后。
2)中药治疗
1)血崩而厥脱:可急用参附注射液、参附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丽参注射液、枳实注射液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2)高热证而致厥脱:可用参附注射液、升压灵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净注射液等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也可用安宫牛黄丸鼻饲给药。
(3)针灸治疗:
1)体针:常用素、内关、涌泉穴,备用水沟、足三里、十宣、百会、合谷穴。先取常用穴,如针后收缩压仍小于80mmHg(10.8kPa),适当增加备用穴,用平补泻手法。素持续运针30分钟,其他穴位可连续捻转提插3~5分钟,稍作间歇又继续运针,直至血压回升,留针l~12小时,留针期间间断运针。
2)耳针:常用肾上腺、皮质下、升压点、心穴,备用神门、肺、交感、肝穴。以常用穴为主,每次取1~2穴,效不显著酌加穴位。先以50次/分的频率捻转2分钟,中度捻力,然后接上电针仪继续刺激,并适当调节强度与频率,至升压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