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
(一)掌握牙龈出血的临床表现
1牙龈出血(Gingivalbleed)是指牙龈自发性的或由于轻微的刺激(如吸吮、刷牙等)引起的少量流血或唾液中带血。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轻者量少,仅在吸吮、刷牙、咬硬食物时唾液中带有血丝,重者在牙龈受到轻微刺激时即出血较多,更严重者可自发性出血,血流不止,除牙龈局部阳性体征外,多伴有全身其他体征
2牙龈出血常为牙周病患者的主诉症状,多在刷牙或咬硬食物时发生,偶也可有自发出血
3组织学观察见牙龈结缔组织中有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沟带上皮增生,但上皮也因溃疡而变薄,连续性中断,以致上皮保护性差,微小的刺激即引起毛细血管的破裂和出血。
(二)掌握牙周袋的类型和形成机制
牙周袋的类型:
1龈袋(gingivalpocket)假性牙周袋,牙槽骨无明显的吸收高度未丧失,仅是牙龈增生、肿大,导致龈缘覆盖牙冠形成龈袋。
2骨上袋:(supragingivalpocket)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牙槽嵴水平吸收,高度明显降低,骨上袋形成
3骨下袋:(intrabonypocket)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下方,牙槽嵴垂直吸收,牙周袋处于牙根面与牙槽骨之间。
也可以分为:单面袋,复合袋,复杂袋
牙周袋的形成机制:
1前列腺素能介导牙吸收是牙周骨吸收最有力的刺激因素
2细胞因子IL-1B,TNFa,IL-6在牙周炎的进展和骨吸收也起重要作用
3牙龈胶原纤维的变性、消失,使结合上皮得以沿根面向根方增殖;
4上皮受炎症的刺激出现钉突,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侵入结合上皮,使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更为疏松,当入侵的白细胞达到结合上皮体积的60%以上时,影响上皮细胞的连接和营养,靠近冠方的结合上皮即从牙面剥离,使龈沟底移向根方而形成牙周袋。因而,牙周袋的形成和加深必然伴随着牙周附着丧失。随着牙周袋的加深以及牙龈炎症肿胀的加剧,更有利于牙菌斑的堆积和滞留,由此更加重炎症,加深牙周袋,形成一个进行性破坏的恶性循环。
(三)掌握牙槽骨破坏的形式,牙槽骨吸收的临床表现,骨下袋的类型
牙槽骨破坏形式:
水平型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形成骨上袋
垂直型吸收:袋底位于骨嵴根方,形成骨下袋
凹坑状吸收: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
其他形式骨吸收:反波浪形,骨架状增厚
牙槽骨吸收的临床表现:
正常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距离=2毫米,>2毫米为骨吸收
X线表现:牙槽嵴顶消失,牙槽骨的硬骨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显示牙周膜间隙增宽。严重者牙槽嵴部分或全部吸收、破坏、消失。
骨下袋的类型:
1. 一壁骨袋
2. 二壁骨袋
3. 三壁骨袋
4. 四壁骨袋
5. 混合壁骨袋
(四)掌握牙松动及病理性移位的原因
牙松动原因:
⑴ 牙槽嵴吸收:骨吸收>1/2
⑵ 合创伤:牙周膜急性炎症:急性根尖周炎、牙周脓肿等→炎症消退恢复
⑶ 牙周翻瓣术后:术后几周内
⑷ 性激素水平:妊娠、月经期、口服激素类避孕药
⑸ 牙根吸收:乳牙替换、肿瘤压迫
病理性移位原因:
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牙槽骨吸收→继发性合创伤→牙齿向合力方向移动;
合力改变:异常合力
(五)掌握牙周病活动性概念、牙周病部位特异性概念
牙周病活动性:牙周病一旦发生,即持续不断的进展,直至牙脱落。
牙周病部位特异性:牙周破坏并不是同时发生在口腔的所有牙位,某一时期可以发生在某几个牙,另一时期可以发生在另一些牙的一些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