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细胞
(1)分类: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2)吞噬杀菌过程:接触→吞入→杀灭
Toll样受体(TLRs):细胞表面天然免疫的一类细胞通道受体及病原模式识别受体,能特异性的识别病原体的特殊成分,并向胞内传递信号,诱导炎症和免疫反应,以清除病原微生物。
(3)吞噬作用的后果
①完全吞噬:指病原菌不仅被吞噬,而且被杀死消化。
②不完全吞噬:指病原菌虽被吞噬,但未被杀死。
体液中抗菌物质
体液中的抗菌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和乙型溶素。
2.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是胞外菌感染的主要获得性免疫,抗菌机制是:
(1)中和细菌外毒素:针对外毒素的抗体又称为抗毒素,抗毒素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则不能表现毒性,称为中和作用。
(2)调理吞噬:分为依赖抗体的调理吞噬和依赖补体的调理吞噬。
(3)阻止吸附:sIgA等抗体与病原菌结合,可以阻止病原菌在粘膜表面粘附定植,避免发生感染。
(4)激活补体:抗体与病原菌等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形成的攻膜复合体有破坏革兰阴性菌细胞膜成分的作用;形成的C3a、C5a等产物能引起炎症反应。
(5)抗体导致的免疫病理:IgE抗体与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有关,IgG和IgM抗体可导致Ⅱ型和Ⅲ型变态反应。
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是抗胞内菌感染的主要获得性免疫机制,作用方式有:
(1)CD4+ 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可吸引、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杀伤寄生有病原菌的靶细胞的能力;可转化淋巴细胞,进一步扩大和增强免疫效应;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2)CD8+ CTL 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能识别病原菌寄生的靶细胞,分泌穿孔素和粒酶并介入到靶细胞,直接破坏靶细胞使胞内菌失去寄生环境。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感染:感染的病原菌来自于患者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其传染源为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
(2)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正常菌群或体内潜伏的病原菌。在某特定条件或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正常菌群可转变为机会致病菌,或使潜伏的病原菌活化而致病。
2.传播方式与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感染,接触感染,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3.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2)显性感染:指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感染后机体损害明显,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出现。
1)根据病情缓急不同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2)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
①局部感染: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仅局限于一定部位,引起局部病变。
②全身感染:感染后病原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常见的全身表现有:
毒血症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经血液扩散并侵害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内毒素血症
革兰阴性菌感染时,由于细菌在血液中或在感染病灶中大量崩解死亡,释放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相应症状。
菌血症
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一过性地经血流到达适宜部位后繁殖致病。
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症状。
脓毒血症
指化脓性病菌在引起败血症同时,又在其它组织或器官中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3)带菌状态:病原菌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并未被完全消除,而继续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并不断被排出体外,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例题:
1.下列细胞中能够产生抗体的是:B
A T细胞 B B细胞 C NK细胞 D 巨噬细胞
2.下列细胞中不属于特异性免疫细胞:C
A T细胞 B B细胞 C NK细胞 D 抗原提成细胞
3.Shwartzman现象是一种动物实验反应,以观察细菌某种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这种毒力因子是:B
A.外毒素 B.内毒素 C.抗毒素 D.类毒素 E.细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