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抗原因素
1、抗原性质
一般而言,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状态的抗原,如清蛋白、多糖和脂多糖等多为耐受原。这些小分子可溶性抗原在体内不易被吞噬细胞摄取,有可能以最适浓度,通过直接与淋巴细胞作用的方式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而大分颗粒性物质和蛋白质聚合物,如血细胞、细菌和人丙种球队蛋白聚合物等为良好的免疫原。这些大分子物质易补吞噬细胞摄取,经加工处理后可有效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2、抗原剂量
诱导耐受所需的抗原剂量随抗原种类,耐受细胞类型和动物各属、品系、年龄而异。研究表明,TD抗原无论齐量高低均可诱导T细胞产生耐受。低剂量TD抗原不能诱导B细胞产生耐受,只有高剂量TI抗原才能诱导B细胞产生耐受。其中小剂量抗原引起的耐受称低带耐受(low-zone tolerance),大齐量抗原引起的耐受称高带耐受(high-zone tolerance)。
3、抗原注射途径
一般而言,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和肌肉注射最难。但不同部位静脉注射引起的结果也不相同。人丙种球蛋白经肠系膜静脉注入可引起耐受,经颈静脉注入则引起免疫应答;IgG或白注入门静脉能引起耐受,注入周围静脉则引起免疫应答。
目前认为,通过肠系膜和门静脉注射易于引起耐受可能与肝脏对抗原的解聚作用有关。聚合抗原被肝巨噬细胞(枯否细胞)吞噬降解,除去免疫原性强的抗原成分后,剩余非聚合抗原可作为耐受原进入外周血液或淋巴液,诱导细胞产生免疫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