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2018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儿科学考点串讲:虫证

2018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儿科学考点串讲:虫证

来源:考试网   2018-04-12   【

  虫证

  蛔虫病

  发病特点

  诊断要点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与调护

  发病特点

  感染蛔虫引起的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成虫寄生小肠,劫夺水谷精微,妨碍正常的消化吸收,严重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重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其中以蛔厥证、虫瘕证多见。

  诊断要点

  可有吐蛔、便蛔史。

  反复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揉可散,食欲异常,形体消瘦,可见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面部白斑。

  合并蛔厥、虫瘕,可见阵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甚或吐出蛔虫。蛔厥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虫瘕者,腹部可扪及虫团,按之柔软可动,多见大便不通。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以六腑辨证为纲。

  肠虫证(最多见):虫踞肠腑,多为实证,以发作性脐周腹痛为主要症状。

  蛔厥证:蛔虫入膈,窜入胆腑,腹痛在剑突下、右上腹,呈阵发性剧烈绞痛,痛时肢冷汗出,多有呕吐,且常见呕吐胆汁和蛔虫,证属寒热错杂,病初多偏寒,继之渐化热。

  虫瘕:虫团聚结肠腑,腹部剧痛不止,阵发性加重,腹部可扪及条索状或网状包块,伴有剧烈呕吐,大便多不通。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驱蛔杀虫为主,辅以调理脾胃之法。

  分证论治

  肠虫证

  证候:脐腹部疼痛,轻重不一,时作时止,或不思饮食,或嗜食异物,大便不调,或泄泻或便秘,或便下蛔虫,面色多黄滞,可见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夜寐齘齿。甚者,腹部可扪及条索状物,时聚时散,形体消瘦,肚腹胀大,青筋显露。舌苔多见花剥或腻,舌尖红赤,脉弦滑。

  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代表方剂:使君子散。

  蛔厥证

  证候:有肠蛔虫症状,突然腹部绞痛,弯腰屈背,辗转不宁,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吐出胆汁或蛔虫。腹部绞痛呈阵发性,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可暂时缓解减轻,但又反复发作。重者腹痛持续而阵发性加剧,可伴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舌苔多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安蛔定痛,继则驱虫。

  代表方剂:乌梅丸。

  虫瘕证

  证候:有肠蛔虫症状,突然阵发性脐腹剧烈疼痛,部位不定,频繁呕吐,可呕出蛔虫,大便不下或量少,腹胀,腹部可扪及质软、无痛的可移动团块。病情持续不缓解者,见腹硬、压痛明显,肠鸣,无矢气。舌苔白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行气通腑,散蛔驱虫。

  代表方剂:驱蛔承气汤。

  保守治疗无效时及时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推拿疗法:蛔厥证、虫瘕证。

  针灸疗法:蛔厥证、虫瘕证。

  西医治疗:驱蛔。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