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分类
分类 |
是否定位 |
是否定名 |
是否归经 |
主病特点 |
十四经穴 (共361个) |
有 |
有 |
归属十二经脉及任、毒二脉 |
主治本经病证 |
奇穴 |
有 |
有 |
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经外奇穴” |
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
阿是穴 |
无 |
无 |
无 |
多治局部病变 |
2008-72“以痛为腧”的穴位 |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治疗作用 |
主治特点 |
举例 |
近治作用 |
2007-67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都具有的主治功用 |
①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各穴,均能治疗眼病;②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诸穴,皆能治疗耳病;③中脘、建里、梁门诸穴,皆能治疗胃病。 |
远治作用 |
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 |
①合谷穴,能治疗手腕部病证,又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还可治外感病的发热; ②足三里穴,能治下肢病证,还可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对人体防卫、免疫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
特殊作用 |
双向调节作用 |
①天枢穴,既止泻,又治便秘; ②内关穴,可治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 |
特异性作用 |
①大椎穴退热;②2009-76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 ③阑尾穴治疗阑尾炎 |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类别 |
经名 |
本经主治特点 |
二经相同主治 |
三经相同主治 |
手三阴经 |
手太阴经 |
肺、喉病 |
|
胸部病 |
手厥阴经 |
心、胃病 |
神志病 | ||
手少阴经 |
心病 | |||
手三阳经 |
手阳明经 |
前头、鼻、口、齿病 |
|
咽喉病,热病 |
手少阳经 |
侧头、胁肋病 |
目病、耳病 | ||
手太阳经 |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 |||
足三阳经 |
足阳明经 |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
目病、神志病、热病 | |
足少阳经 |
侧头、耳病、胁肋病 | |||
足太阳经 |
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 |||
足三阴经 |
足太阴经 |
脾胃病 |
前阴病,妇科病 | |
足厥阴经 |
肝病 | |||
足少阴经 |
肾病、肺病、咽喉病 | |||
任督二脉 |
任脉 |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 |
督脉 |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
起止点 |
折寸 |
头面部 |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
12 |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
3 | |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
3 | |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 |
18 | |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 |
9 | |
而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
9 | |
胸腹胁肋部 |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
9 |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
8 | |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
5 | |
两乳头之间 |
8 | |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
12 | |
背腰部 |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
3 |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
8 | |
上肢部 |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
9 |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
12 | |
下肢部 |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
18 |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
13 | |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
19 | |
腘横纹至外踝尖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