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高频考点: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1.病,即是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的病因和致病条件下所发生的病理变化的总过程。如感冒、咳嗽等。
2.证,就是证候: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性的概括。证比症状更全面、深刻、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如
风热感冒、风寒咳嗽等。
3.症,就是症状和体征:是人体对于疾病的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个别表象。如头痛、头晕、发热等。
※※高频考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 就是对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或者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如同一个疾病感冒这个病既可以用银翘散(风热证型),又可以用新加香薷饮(暑湿证型)2.“异病同治”:就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也可以采取同一种治法。如脱肛和子宫下垂这两个虽为不同的病,都属于中气下陷这个证型,所以都可以用补中益气汤。※※高频考点:白昼和黑夜而言,白昼——为阳,黑夜——为阴;但白昼和黑夜之间可以再分,白天的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黑夜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脏——属阴,腑——属阳。
五脏再分阴阳(按部位):心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在下—属阴。再分(按功能):
心具有温煦推动作用——属阳中之阳,肺肃降下行,为阳中之阴;肝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脾主运化水液——为阴中之至阴,肾主水液——为阴中之阴。
※※必考考点:阴阳的关系(1—2 分)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的消长 6.阴阳的转化
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阴阳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生热,热甚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高频考点:阴阳偏盛者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的原则。
阴偏盛——之实寒证采用——寒者热之,阳偏盛——之实热证采用——热者寒之。
阴阳偏衰者,采用“补其不足”“虚则补之”的原则。
阴偏衰—导致的虚热证,采用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偏衰—导致的虚寒证,采用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必考考点:五行特性(1—2 分)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义:具有温热、上升、光明。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生化、承载、受纳。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具有沉降、肃杀、收敛。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必考考点:(3—5 分)
五 |
五 |
五 |
五 |
五 |
五 |
五 |
五 |
五 |
形 |
情 |
五 |
五 |
五 |
五 |
音 |
味 |
色 |
化 |
气 |
行 |
脏 |
腑 |
官 |
体 |
志 |
液 |
脉 |
华 |
声 |
|
|
|
|
|
|
|
|
|
|
|
|
|
|
|
角 |
酸 |
青 |
生 |
风 |
木 |
肝 |
胆 |
目 |
筋 |
怒 |
泪 |
弦 |
爪 |
呼 |
|
|
|
|
|
|
|
|
|
|
|
|
|
|
|
徵 |
苦 |
赤 |
长 |
暑 |
火 |
心 |
小 |
舌 |
脉 |
喜 |
汗 |
洪 |
面 |
笑 |
|
|
|
|
|
|
|
|
|
|
|
|
|
|
|
宫 |
甘 |
黄 |
化 |
湿 |
土 |
脾 |
胃 |
口 |
肉 |
思 |
涎 |
缓 |
唇 |
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 |
辛 |
白 |
收 |
燥 |
金 |
肺 |
大 |
鼻 |
皮 |
悲 |
涕 |
浮 |
毛 |
哭 |
|
|
|
|
|
|
|
|
|
|
|
|
|
|
|
羽 |
咸 |
黑 |
藏 |
寒 |
水 |
肾 |
膀 |
耳 |
骨 |
恐 |
唾 |
沉 |
发 |
呻 |
|
|
|
|
|
|
|
|
|
|
|
|
|
|
|
#FormatImgID_1#※※高频考点:五行生克 |
(2)肝主藏血的生理意义有以下六个方面:(涵养肝气、调节血量、 | |||||
1.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
濡养肝及筋目、化生濡养魂、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 | |||||
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
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2)肝气升发(肝喜条 | |||||
2.相克:顺序:木→土→水→火→金→木(间隔的为相克关系)。 |
达而恶抑郁) |
|
|
|
| |
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
5.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肾主水液(3) | |||||
※※高频考点:相乘相侮 |
肾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清气,保持吸气 | |||||
1.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 |
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
|
| |||
相克关系的异常,又称过克。 |
肾主蛰守(肾主封藏,为固摄之本)肾阴又称“元阴”“真阴”; | |||||
发生条件: ①所不胜(克我)太过,如木旺乘土; |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肾为“阴阳之根”“水火之脏”。 | |||||
②所胜(我克)不足,如土虚木乘; |
※※必考考点:五脏之间的关系(1—2 分) | |||||
相乘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
1.心与肺: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 |||||
2.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过度克制现象,即“反 |
2.心与脾: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 |||||
克”。发生条件: ①所胜(我克)太过如木旺侮金; |
3.心与肝:主要体现于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 |||||
②所不胜(克我)不足如金虚木侮; |
4.心与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 | |||||
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
君相安位来阐发)。 |
|
|
| ||
※※必考考点:(2—3 分) |
5.肺与脾: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 |||||
1.相生关系的病理传变 |
6.肺与肝: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的升降的调节方面。 | |||||
(1)母病及子:母行虚弱(亢盛),引起子行亦不足(亢盛)。 |
7.肺与肾: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方面 | |||||
脾病及肺、肝病及心。(被生那个后说) |
8.肝与脾: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相互 | |||||
(2)子病及母:肝病及肾、肺病及脾。(被生那个先说) |
协调关系。 |
|
|
|
|
|
①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子病犯母”。 |
9.肝与肾:主要体现肝肾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之间的互滋互制 | |||||
②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子盗母气”。 |
10.脾与肾: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方面 | |||||
2.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 |
※※必考考点:五脏与志液体华窍(2—4 分) | |||||
(1)相乘:肝病及脾——木乘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2)相侮:肺病及心——金侮火,肝病及肺—木火刑金(找反克) |
| |||||
五体 |
筋 |
脉 |
肌肉 |
皮 |
骨 | |
※※必考考点:(2—4 分) | ||||||
五华 |
爪 |
面 |
唇 |
毛 |
发 | |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 | ||||||
五官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和二阴 | |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养肝,适用于肝阳上亢证。 | ||||||
九窍 |
|
|
|
|
| |
培土生金法:是补脾气以益肺气,适用于脾肺气虚或肺脾两虚。 |
|
|
|
|
|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悲忧 |
惊恐 | |
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 ||||||
|
|
|
|
|
| |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补脾阳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 |
五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 |
五时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和平肝和胃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 |
|
|
|
|
|
|
培土制水法:温运脾阳或健脾温肾法,适于脾虚不运或脾肾阳虚。 |
※※必考考点:(2—3 分) |
|
| |||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一种治疗 |
1.胆又称“中精之府”“中正之官”;胆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府。 | |||||
方法。适用于肺阴不足、肝火上逆犯肺证。 |
主要的功能有:1.贮藏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 | |||||
壮水制火法:“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以补肾水,适于心肾不交。 |
2.胃的生理功能、特性 |
|
|
| ||
※※高频考点: |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 |||||
(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
(2)主通降。(3)喜润恶燥。 |
|
| |||
(2)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
3.小肠的生理功能有:(1)主受盛和化物(2)主泌别清浊:将经过 | |||||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 |
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在吸收 | |||||
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
水谷精微的同时,吸收大量水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 |||||
※※高频考点: |
4.大肠的生理功能有:(1)主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 “大肠者, | |||||
奇恒之府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 |
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
|
|
| ||
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
5.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者,州都之官”(1)汇聚水液——州 | |||||
病理“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
都之官,津液之府(2)贮存和排泄尿液(有赖于肾的气化功能) | |||||
※※必考考点:(6—8 分) |
6.三焦“孤府”决渎之官。生理功能:①通行诸气②运行津液。 | |||||
1.心为“君主之官”。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主神志(心藏神)。 |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
| ||||
(1)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
※※高频考点:脾与胃的关系合称“后天之本”。 | |||||
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方面。心主血又体现在行血和生血两方面。 |
1.是纳运相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
| ||||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的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气血充盈。 |
2.是升降相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
| ||||
2.肺的生理功能包括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水, |
3.是燥湿相济:脾为阴脏喜燥恶湿,胃为阳脏喜润恶燥。 | |||||
肺朝百脉,主治节。 |
※※高频考点:女子胞的生理功能:1.排泄月经。2.孕育胎儿。 | |||||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①主呼吸之气。②主一身之气:指主一身 |
※※必考考点:人体之气的功能(1—2 分) | |||||
之气的生成与运行(一方面指宗气的生成;另一方面对全身气机 |
1.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 |
| ||||
的调节)。 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
3.气的防御作用:(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卫气)。 | |||||
3.脾的生理功能包括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 |
|
|
(2)与邪相争,驱邪外出。 | |||
(1)主运化包括①运化水谷 ②运化水液。 |
4.气的固摄作用:其表现形式有: |
|
| |||
(2)主升清包括①升输清气 ②升提脏器。 |
(1)统摄血液: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固摄作用才不会逸 | |||||
(3)主统血:脾气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逸出脉外。 |
出脉外(脾气的统摄作用)。 |
|
| |||
脾生理特性(1)脾喜燥而恶湿(2)脾为气机升降之枢(3)脾为孤脏。 |
(2)固摄津液:包括——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 | |||||
4.肝的生理功能包括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 |
(3)固摄精液(肾气的封藏作用的体现) |
| ||||
(1)主疏泄包含五个方面:①调畅气机 ②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 |
5.中介作用:如针灸。 |
|
|
| ||
行输布 ③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④调畅情志⑤促进男 |
|
|
|
|
|
|
子的排精和女子排卵行经。 |
|
|
|
|
|
|
(1)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赖脾胃化生水谷之精滋养补充。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
生成: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生理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推动呼吸——呼吸语言发声有关。
贯心脉以行气血——推动血行——与气血运行、心搏有关。
(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营血”“营阴”。
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中之精华部分)。分布:进入脉中。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4)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又称“卫阳”。
生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精微中剽悍滑利部分)。分布:行于脉外。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高频考点:津液
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散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
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津液的功能:(1)滋润濡养(2)充养血脉(3)维持体温恒定。※※必考考点:气与血的关系(1—2 分)
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治疗血虚,配用补气药,补气以生血。
(2)气能行血:治疗血运失常,常配用补气、行气、降气的药物。
(3)气能摄血:血在脉中不逸出脉外,主要依靠其对血的固摄。
2.血为气之母
(1)血能载气:大失血的病人,采用补气固脱方法。
(2)血能养气:指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
※※高频考点:经络
1.四肢部分布: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太阴经、阳明经在前缘,厥阴、少阳经在中线,少阴、太阳经在后缘。
2.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
头部;少阳经循行于头侧部(面行阳明少阳侧,手足太阳颊头顶)3.冲脉:基本功能为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另外冲脉又为“血海”与女性的月经密切相关
4.带脉:基本功能①约束纵行诸经②固护胞胎③主司带下
5.跷脉:有阴跷脉和阳跷脉。主要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尚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6.维脉: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联络所有的阴经,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联络所有阳经。
※※必考考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要会分析 4—8 分)
1.风邪:(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2.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3.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 (3)暑多夹湿。
4.湿邪:(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一是症状的黏滞性,二是湿邪为病,病程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6.火热之邪:(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易伤津耗气 (4)火热易生风动血。(5)火邪易致疮痈。
※※高频考点:疠气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必考考点:(1—2 分)
怒则气上:过怒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呕血晕厥
肝气横逆犯脾:腹痛、腹泻。喜则气缓:过喜则心气涣散。
心气涣散:失神,狂乱。
心气暴脱:神志失常,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悲则气消:过悲导致肺气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