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皮肤
A. 色泽
(1) 皮肤发赤:丹毒、“赤游丹毒”——心火偏旺,风热乘袭(小儿胎毒);
发于局部——流火;下肢红肿——肾火内蕴,湿热下注。
(2) 皮肤发黄:皮肤、面目、爪甲皆黄——黄疸病。
a.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口渴而舌苔黄腻——脾胃或肝胆湿热;
b.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畏寒、口淡苔白腻——脾胃寒湿。
(3) 皮肤发黑:黄中显黑,黑而晦暗称“黑疸”——色欲伤肾。
B. 润枯
(1) 皮毛润泽——太阴气盛;皮毛枯槁——太阴气衰;
皮聚毛落——肺损;皮枯毛折——肺绝。
(2) 肌肤甲错:兼眼眶暗黑——内有干血;兼腹中急痛——内生痈脓。 (00真题)
(3) 皮肤脱如蛇皮,或遍身如藓,或溃烂无脓——疠风皮病。
C. 肿胀:肿胀见缺盆平、或足心平、或背平、或脐突、或唇黑,多难治。
D. 斑疹
(1) 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 (95、97真题)
a. 阳斑:温病邪入营分、血分——热郁肺胃,充斥内外,营血热炽,透于肌表,从肌肉出为斑,从血络出为疹。
①顺证:稀少、色红、身热,由胸腹延至四肢,同时热退神清,邪气透泄;
②逆证:稠密、色深红或暗紫,由四肢内延胸腹,大热不退,神识昏迷,正不胜邪,邪气内陷;
③危重证:斑疹色黑而晦滞焦枯。
b. 阴斑——内伤血亏。大小不一,隐隐稀少,色淡红或暗紫,发无定处,出没无常,但头面背上不见,神志清醒,兼(虚证)脉细弱,肢凉,。
(2)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抚之碍手。
a. 麻疹:发作前,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耳冷,耳后红丝。
①顺证:发热,身有微汗,疹出透彻,色泽红润,依出现先后回隐,身热渐退;
②逆证:壮热无汗,疹点不透发,色淡红而暗(风寒外闭),或赤紫暗滞(热毒内盛),或白而不红(正气虚陷);若疹点突然隐没,神昏喘息——疹毒内陷。
b. 风疹:细小稀疏,稍隆起,色淡红,瘙痒不已,时发时止,身微热或无热——风热时邪。
c. 隐疹:时现时隐,肤痒,高于皮肤,色淡红带白,不时举发——营血虚而风邪中与经络,血为风动。
E. 白锫(水泡):细小的丘疱疹(泛指大小不一的一类疱疹)。
a. 白锫:暑湿、湿温患者,往往皮肤上出现一种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湿郁、汗出不彻。 (92、95、97真题)
①晶锫(顺证):色白、点细、形如粟,明亮滋润象水晶;
②枯锫(逆证):色干枯——津液枯竭。
b. 痱子——湿热之邪郁于肌肤。
c. 热气疮: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泡,常为一群或二、三群,痒,有烧灼感,好发于口角唇缘、眼睑、外阴、包皮等处,见于高热病人——风热之毒阻于肺、胃二经,湿热熏蒸皮肤。 (94真题)
d. 缠腰火丹:发于腰腹、胸胁部——肝火妄动,致湿热熏蒸。
e. 湿疹——风、湿、热留于肌肤,病久耗血,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
F. 痈、疽、疔、疖 【重点考点】(92、93、01真题)
a.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焮热疼痛,阳证——湿热火毒内蕴,气血郁滞,热盛肉腐成痈。
b.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阴证——气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积热,攻注于肌肉,内陷筋骨。
c. 疔: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发痒,顶白而痛——暴气毒邪,袭于皮肤,传注经络,致二气不得宣通,气血凝结。
红丝疔(“疔毒走黄”)——火热毒邪流窜经脉,有内攻内陷之势。
d. 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化脓,脓溃即愈——暑湿阻于肌肤,或脏腑蕴积湿热,向外发于肌肤,使气血壅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