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文章内容

2017年中医助理医师《诊断学基础》复习考点: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_第2页

   2016-11-29 11:46:18   【

  根据房颤的不同,现在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

  l 按f波振幅高低分为粗颤及细颤:如f波振幅>1mm者为粗颤,<1mm者为细颤。从临床意义讲,前者多由风心病引起,后者多因冠心病所致。

  l 按心室率快慢分为快速型及缓慢型房颤。新近发生而未经治疗的房颤多呈快速型,心室率缓慢的房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常提示有房室传导功能减退。

  l 根据房颤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阵发性及慢性心房颤动。现一般认为持续一周以上称为慢性,而临床上慢性心房颤动最常见。

  12, 交界性期前收缩(Junctional Extrasystole)

  l

  13, 阵发性并界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Junctional Tachycardia)

  l 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的交界性早搏;

  l 心率在160~220次/分,R-R整齐规则;

  l QRS综合波前后有逆行P′波或无P′波,如其前有逆行P′波则P′-R间期<0.10秒,其后有逆行P′波则R-P′间期<0.20秒;

  l QRS综合波形态正常。

  鉴别诊断:

  应与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相鉴别。非陈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在70~130次/分之间,可见到各种形式的房性融合波。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是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一个重要特征,临床多见于洋地黄用量过大、风湿热、急性心肌梗塞等。

  14, 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rasystole)

  l 多源性室性早搏:QRS综合波形态不一,其联律间期也不等。

  l 多形性室性早搏:QRS综合波形态不一,其联律间期固定。

  注解:

  l 近年来,对LOWN氏根据室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形态等,分为5级:

  0级 无期前收缩。

  I 级 偶发、单源性室早,每小时少于30次或每分钟少于1次。

  II 级 频发室早,每小时多于30次或每分钟多于6次。

  III 级 多源性室早

  IV级 成对反复出现的室早,或短阵的室性心动过速

  V级 期前收缩的R波落在前一个窦性激动的T波上,即RonT现象。

  LOWN氏认为III~V级发生死亡的危险性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5, 室性并行心律(Ventricular Parasystole)

  l 在同一导联,异位激动的形态一样,联律间期不等,与前一窦性搏动间无固定的配对间时间;

  l 较长的异位搏动间期是最短的异位搏动间期的倍数,或它们之间有一个最大公约数;

  l QRS综合波形态同室早,常有室性融合波。

  注解:

  并行心律是一种特殊的异位心搏。其主要是心脏内存在着两个起搏点,形成两个固定心律。它们不断地同时并列地发出激动,引起心脏除极,这种现象称为“并行心律”。其命名一般均以异位搏动点的部位来命名。如“室性并行心律”,“房性并行心律”,“交界性并行心律”,其中最多见的是室性并行心律。

  16,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鉴别诊断

  l 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QES综合波前半部出现挫折

无此特点

R-R间距绝对规整

略不规整,可有心室夺获

P波与心室率完全一致

常有较心室缓慢的窦性P波

  l 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发作前即有束支传导阻滞的特征

无此现象

R-R间期规整,图形呈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型

R-R间期不十分匀齐

 

常有心室夺获

刺激迷走神经可终止发作

无效

  l 心室扑动与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心室扑动

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频率

150~250次/分

150~200次/分

P波

消失

可见较慢的窦性P波

QRS综合波

匀齐

不十分匀齐

ST-T

消失,只见扑动波融合在QRS综合波中

仍可见到

  17,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mal-ventricular Tachycardia)(心室自搏性心动过速)

  l QRS综合波呈宽大畸形;

  l 频率多在50~100次/分;

  l 节律不规整,有心室夺获及室性融合波。

  鉴别诊断:

  l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与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异位心率150~200次/分

50~100次/分

从室性期前收缩开始

以室性逸搏或融合波开始

持续时间较长

持续时间短

终止突然

终止缓慢

常发生室颤

一般不诱发室颤

预后不良

预后较好

  注解:

  现在多认为,以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作为预期心室颤动的警报。现在对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一般分为五型。

  l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又称重复性室性除极。这种心律失常的特点是重复3~7次的室性快速心律,最多数秒钟,遂即恢复窦性心律。

  l 反复发作型连续的室性心动过速

  此型是一种独立的心律失常类型,主要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心梗、瓣膜病及各型心肌病等。此型的特点是:①反复发作又突然停止,在两次发作之间有较长时间的休止期;②持续性,其发作的自然过程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天之久;③预后不良。

  l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其特点是,QRS综合波方向多呈交替性改变,一搏向上,一搏向下,或在某些导联一搏较高,一搏较低,或表现为一搏较宽,一搏较窄。

  l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又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这是一种特殊的快速而不规则的心律失常。这种室性心动过速往往在发作前后呈现Q-T间期延长,故也称Q-T延长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QRS综合波的主波以等电位线为轴心连续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扭转,每分钟可达200次以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突然停止,转为窦性心律。

  l 并行性室性心动过速

  此型较少见,其心律较慢,每分钟约75~120次/分。

  18,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Swing Pattern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l 发作时有一系列增宽的QRS综合波,其振幅及频率均不等,频率可达200次/分,QRS综合波沿基线每隔5~10次便上下扭转;

  l 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为2~10秒,可自行终止;

  l 多因提前出现的室早落在前一T波而诱发;

  l 常见于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奎尼丁中毒等。

  注解:

  有人称尖端扭转型室速为“室颤前室速”“假性室颤”等。

  19, 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

  l P波消失,QRS综合波与T波无法分清,无基线;

  l 连续匀齐的大扑动正弦波,形状相同,波幅较大;

  l 频率为150~250次/分。

  20,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l P波消失,无基线;

  l QRS综合波、T波消失,代以形状不同,大小各异,极不规则的颤动波群;

  l 频率约在250~500次/分。

  注解: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快速异位心律的最后状态。这两类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急性心梗、急性心肌炎、心血管造影或心导管检查术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电转复的广泛应用,只要能查明心室颤动的发生又能及时而恰当地施以有效的电除颤,而心肌在损伤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往往可以转复为窦性心律。如不能及时转复,可出现一种很缓慢而没有规律的心室颤动,有人称为垂死搏动,很快心室停搏,心电图上成一直线,再无任何波动。

  21, 房性反复心律(Atrial Reciprocal Rhythm)

  l 同一导联呈P′-QRS-P"型,其前P′为房性早搏,QRS综合波后P"为逆行心房波;

  l P′-R间期较长;

  l QRS综合波形态正常。

  22, 交界性反复心律(Junctional Reciprocal Rhythm)

  l 同一导联呈QRS-P-′QRS型,第一个QRS综合波是交界性激动所产生, P′波是逆行传导激动心房产生,P′波之后的QRS综合波为心室反复激动所产生;

  l 一般中间夹有一个逆行P′波的QRS综合波间距不超过0.50秒,即 R-R′<0.50秒;

  l R-P′>0.20秒。

  23, 室性反复心律(Ventricular Reciprocal Rhythm)

  l 在同一导联两个QRS综合波中夹一个逆行P′波,呈QRS- P′-QRS型。P′波前的QRS波是室早引起,宽大畸形,P′波后的QRS综合波为反复激动再次激动心室引起。逆行P′波是由逆行传导激动心房引起;

  l R- P′间期延长。

  注解:

  反复心律是一种折返的类型。有的称“回头心律”,即一个激动通过房室结下传或逆行上传时,又从房室结沿另一条通路折返回来,使心房心室激动,这种第二次使心房或心室激动的称为“反复心律”。其中以交界性反复心律最常见。

  鉴别诊断:

  以上反复心律要注意与“逸搏-夺获性搏动”相鉴别。逸搏-夺获性搏动心电图主要表现:

  l 两个QRS综合波之间夹有一个窦性P波。P波前一个QRS综合波为交界性逸搏,后一个QRS综合波为正常下传的激动。

  l P-R间期>0.12秒:因两个QRS综合波之间夹的一个P波,很像似反复心律,其实并不是反复心律,过去称为“伪反复心律”。由于心室在逸搏之后是被窦性激动所夺获,故目前称之为“逸搏-夺获性搏动”。

  24, 完全性房室脱节(Complete A-V Dissociation)

  l 窦性P波,与QRS综合波间无固定关系;

  l QRS综合波多呈交界性或室性异位节律;

  l R-R间期规整,略短于P-P间期,室率大于房率。

  25, 不完全性房室脱节(Incomplete A-V Dissociation)

  l 窦性P波,与大多数QRS综合波无关;

  l R-R间期整齐,略短于P-P间期;

  l 个别窦性激动可下传心室,出现一个提前的QRS综合波(心室夺获),其P-R间期>0.12秒;

  l 也可见间歇性房室脱节,即窦性心律或不完全性房室分离交替出现。

  注解:

  五, 传导障碍所致的心律失常

  1, II度I型窦房传导阻滞(Type I Second Degree. Sinoatrial Conduction Block )

  l 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到P波脱漏出现长的P-P间期;

  l 长P-P间期小于最短的P-P间期的两倍;

  l 长P-P间期前的P-P间期最短;

  l 上述现象反复出现,其窦房传导比例常是3∶2、4∶3、5∶4、6∶5等。

  2, II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Type II Second Degree Sinoatrial Conduction Block)

  l 在规律的P-P间期中,突然出现一个长的P-P间期,有P波脱漏;

  l 长P-P间期是短P-P间期的倍数,2倍或3倍;

  l 窦房传导比例规则或不规则。

  注解:

  在窦房结和心房肌之间发生的传导障碍,称为窦房传导阻滞。按阻滞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度。I度窦房传导阻滞不能从心电图上直接显示出来,无法诊断,只能是推测。而第III度窦房传导阻滞时,所有的窦性激动均不能传入心房,无P波出现,很难和窦性停搏相鉴别,也是通过推测来诊断,或用阿托品药物试验来证实。

  3, I度房室传导阻滞(First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也称房室传导延迟)

  l 窦性P波;

  l P-R间期≥0.21秒(儿童≥0.18秒);

  l 每个窦性P波都能下传心室;

  l P-R间期虽未>0.21秒,但与过去的心电图相比较,其心率相近或增快时,P-R间期延长,≥0.04秒;

  l 交界性P′-R间期≥0.12秒,或R- P′间期>0.20秒(逆行性I度房室传导阻滞)。

  鉴别诊断:

  l 房室结内双径路

  激动经快径路下传时P-R间期正常,此时慢径路阻滞。激动经慢径路下传时,P-R间期延长,此时快径路阻滞。表现为间歇性P-R间期延长

  l 隐匿性交界性早搏所致的房室传导延长;

  心电图可见交界性早搏,同时又有间歇出现的P-R间期延长。

  l 插入性交界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引起的房室传导延长。

  在插入性交界性早搏或室性早搏时,激动隐匿性传导至房室结,产生新的不应期,在下一次窦性激动下传时,交界区仍未脱离不应期而发生干扰性P-R间期延长。延长的P-R间期仅见于早搏后的第一个窦性心律。心房率较快时,可引起连续数个干扰性P-R间期延长。

  4, 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Type I Secon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Block)

  l 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发生一次心搏脱漏,而后,P-R间期又进行性延长(此现象称文氏现象);

  l 心室脱漏后的第一个P-R间期缩短;

  l 心室脱漏引起的长R-R间期小于任何两个短R-R间期之和。

  5, 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Type II Secon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Block)

  l 在一个或数个心室搏动之后,突然发生一次心室漏搏,出现长的R-R间期;

  l 阻滞的P波之前,P-R间期可以正常或延长;

  l 房室传导比例可为2∶1、3∶2、4∶3等;

  l 无文氏现象。

  鉴别诊断:

  l 2∶1房室传导阻滞与窦性心动过缓

  2∶1房室传导阻滞时,未下传的P波若隐藏在前一T波中,可酷似窦性心动过缓,。鉴别要点是:①2∶1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律规则,而窦性心动过缓时常伴有显著的窦性心律不齐;②要仔细观察T波的形态,常可发现未下传的P波;③让患者改变体位、活动或用阿托品等改变心率或房室传导比例后常可有助于明确诊断;④记录食道导联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注解:

  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多病理因素导致房室传导系统绝对不应期延长,延长的绝对不应期间歇性地延伸,超过一个心房的心动周期时,下一个P波因阻滞未能下传心室,造成心室脱漏。

  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特发性双束支纤维化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洋地黄中毒、奎尼丁、β受体阻滞剂过量。多为永久性病变,呈慢性过程,易发展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症状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心率较快时可无症状,心室率缓慢时可出现头昏、头晕、心悸、乏力、胸闷、黑朦、甚至晕厥等症状。症状严重者常须安装心脏起搏器。

123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