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部分
多食易饥 胃强脾弱
善饥多食 胃火盛
饥不欲食 胃阴虚
脾 喜燥恶润
胃 喜润恶燥
“盛则传,虚则受”,则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脾为脏,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而恶燥。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赢状”。
气机失调(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不包括“气虚”
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在日晡(下午3-5点)热势较高,属胃肠燥热内结,
阴虚潮热:在午后和夜间低热。由于阴虚阳亢而生热。
湿温潮热:发热以午后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为湿热内盛。
身热夜甚:温病热入营血。
战汗为正邪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疼痛
少阳经头痛―――两侧头痛
太阳经头痛―――后头痛连项背
厥阴经头痛―――巅顶痛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齿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
除中:危重病人,本来不能食,突然能食,食不知饱。是胃气败绝所致(除即消除,中即中气)。
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表示脾胃健旺;胖而食少形盛气虚,表示脾虚痰湿
患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可见于疳积病
瞳仁属肾,称为“水轮”;
黑睛属肝,称为“风轮”;
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口形六态”:口张、口噤、口撮、口、口振、口动
①口张:即口开,属虚证。若口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为肺肾之气将绝
②口噤:即口闭,牙关紧闭,属实证。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
③口撮:即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病人
④口僻:即口角一侧歪斜。多风痰阻络
⑤口振:即战栗鼓颌,口唇摇振。多为阳衰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
⑥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则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寒痰 色白清稀
热痰 色黄质稠
风痰 清稀有泡沫
湿痰 色白量多
燥痰 量少而粘
小儿指纹 色鲜红为外感表证;色紫红为热证
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属伤食,口苦属热证。
“金实不鸣”:新病,多属实证。常因外感风寒、风热,或痰浊阻肺而致。
“金破不鸣”:久病,多属虚证。阴虚火旺,肺肾精伤。
谵语
表现: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病机:热扰心神,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