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替代浸浴液中的Na+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基本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42. 神经轴突经河豚毒素处理后,其生物电的改变为
A.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C. 静息电位绝对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E. 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3. 可兴奋细胞电压钳实验所记录的是
A. 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 B. 离子电流本身 C. 膜电位
D. 动作电位 E. 局部电位
44. 可兴奋细胞的正后电位是指
A.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
B.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
C. 锋电位之后的缓慢去极化电位
D. 锋电位之后的缓慢超极化电位
E. 锋电位之后的缓慢去极化和超极化电位
45. 可兴奋细胞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 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46. 在可兴奋细胞,能以不衰减的形式在细胞膜上传导的电活动是
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 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47. 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决定于
A. 各自平衡电位 B. 细胞的阈电位 C. Na+-K+泵的活动程度
D. 绝对不应期长短 E. 刺激的强度
48. 细胞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电活动过程是
A. 形成静息电位的K+外流 B. 动作电位去极相的Na+内流
C. 动作电位复极相的K+外流 D. 复极后的Na+外流和K+内流
E. 静息电位时极少量的Na+内流
49.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生物电的改变为
A.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E. 静息电位绝对值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改变
50. 采用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
A. 静息电位 B. 锋电位 C. 锋电位和后电位
D. 单相动作电位 E. 双相动作电位
51. 用作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通常是
A. 组织反应强度 B. 动作电位幅度 C. 动作电位频率
D. 阈刺激或阈强度 E. 刺激持续时间
52. 阈电位是指一种膜电位临界值,在此电位水平上,神经细胞膜上的
A. Na+通道大量开放 B. Na+通道少量开放 C. Na+通道开始关闭
D. K+通道大量开放 E. K+通道开始关闭
53. 一般情况下,神经细胞的阈电位值较其静息电位值
A. 小40~50 mV B. 小10~20 mV C. 小,但很接近
D. 大10~20 mV E. 大40~50 mV
54. 神经纤维上前后两个紧接的锋电位,其中后一锋电位最早见于前一锋电位兴奋性周期的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低常期 E. 低常期之后
55. 如果某细胞兴奋性周期的绝对不应期为2 ms,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
A. 5 次 B. 50 次 C. 100 次 D. 400次 E. 500次
56. 神经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低常期 E. 兴奋性恢复正常后
*57. 实验中,如果同时刺激神经纤维的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
A. 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导到另一端
B. 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
C. 将在中点相遇后停止传导
D. 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而到达另一端
E. 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
58.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共同点是
A. 反应幅度都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B. 反应幅度都随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
C. 都可以叠加或总和 D. 都有不应期
E. 都有Na+通道的激活
59. 局部反应的时间总和是指
A. 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 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
60. 局部反应的空间总和是
A. 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 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