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要脏器淤血举例。
(1)肺淤血
急性肺淤血多因急性左心衰竭所致。肺组织饱满肿胀,肺切面色泽暗红并有水肿液流出。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呈串珠状向肺泡腔内突出。肺泡腔中有较多漏出的水肿液少量红细胞和气泡,随着病变的进展,可有一些巨噬细胞浸润并吞噬红细胞,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此时称为“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长期的心力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泡壁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使肺组织变硬并呈棕黄色,故称之为肺的褐色硬化。
(2)肝淤血
肝淤血多因右心衰竭所致。肝小叶中央静脉和邻近血窦扩张、淤血,严重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区肝细胞受压萎缩,甚至坏死。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淤血仍明显,小叶外围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肉眼见肝脏体积肿大,包膜紧张,切面肝小叶结构清楚,小叶中央淤血区呈暗红色,周边区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红黄相间,形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条纹,状如摈榔的切面,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晚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纤维索带自小叶中央向周围伸展,肝脏质地变硬;表面隐约可见细小颗粒,称为“淤血性肝硬化”(心脏性肝纤维化)。
(三)出血
血液自心血管系统外逸,称为出血(hemorrhage)。逸出的血液进入组织和器官或体腔成为内出血,流出体外成为外出血。发生在皮肤、粘膜和浆膜面小而广泛的出血称瘀点,较大的出血斑块称瘀斑。若出血较多,局部形成肿块称血肿,若血液积聚于体腔内称为体腔积血。
1.出血的类型
出血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1)破裂性出血
因管壁破裂而引起的。除机械损伤(如刀伤、枪伤)外,某些局部组织病变如结核性空洞、溃疡或肿瘤等也可侵蚀破坏血管壁。由于血管壁本身的病变,也会引起破裂性出血(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静脉曲张、心肌梗死及室壁瘤导致的心脏与动脉破裂)。
(2)漏出性出血
血液在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后静脉处因其通透性增加而漏出于血管外,称为漏出性出血。在显微镜下,上述血管仍维持其完整性,但电镜观察可发现其内皮细胞间隙增大。
2.出血的原因:
(A)血管壁受损
(B)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
(C)凝血功能障碍
3.病理改变
新鲜的出血为红色,以后随红细胞降解形成含铁血黄素而转为棕黄色。镜下,出血部位组织的血管外见红细胞和巨噬细胞,部分巨噬细胞胞浆内可见被吞噬的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组织中也可见游离的含铁血黄素。较大的血肿常因吸收不全而发生机化或包裹。
4.出血的后果
出血的后果取决于出血的量、速度和部位。漏出性出血过程较缓慢,多可被吞噬细胞清除,但若出血不止亦会危及生命。少量慢性出血则可引起缺铁性贫血。破裂性出血较迅速,若出血量超过全身循环血量的三分之一时,可出现出血性休克。重要器官的出血如心脏破裂、脑出血常危及生命,尤其是脑干出血,即使少量出血也会引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