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场所。
1.微循环的组成
(1)组成: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
(2)微循环的三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
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作用:主要功能不是物质交换,而是使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骨骼肌组织的微循环中较多见)。
3)动-静脉短路、
组成: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作用:调节体温(在皮肤、皮下组织分布较多)。
2.毛细血管壁的结构特点:①结构简单;②通透性大,内皮细胞之间存在裂隙;③数量巨大。
3.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1)微循环对的血流的阻力:①血管口径小,血流慢,一般为层流;②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最大,血压降落也最大;毛细血管血压的高低取决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比值;③微动脉是总闸门,对微循环血流量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2)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1)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不断发生5~10次/分的交替舒缩,称为血管舒缩活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组织中在同一时间内只有20%~35%的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
2)血管舒缩活动主要受代谢活动的调节。
4.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1)扩散:
(2)胞饮:
(3)滤过与重吸收:
六、组织液的生成
1.组织液的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除大分子蛋白质含量极少外,其它成分与血浆大致相同。
促使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的力量包括毛细血管血压(Pc)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πi);促使液体从血管外重吸收进入的力量有血浆胶体渗透压(πc)和组织液静水压(Pi)。因此形成组织液的动力有效滤过压(EFP)可表示为:
EFP=(Pc+πi)-(πc+Pi)
毛细血管动脉端的EFP为正值,可促进液体滤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而毛细血管静脉端的EFP为负值,可促进组织液的重吸收。一般来说,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约有0.5%~2%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成为组织液,其中的90%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余10%(包括少量白蛋白分子)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可使有效滤过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甚至形成组织水肿。
(2)毛细血管通透性:通透性增高时,血浆蛋白可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形成水肿。
(3)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时,可导致组织水肿。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1.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每小时约有120ml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每天约2~4L。
2.淋巴的生理功能:①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②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③清除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及组织中的红细胞和细菌等;④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⑤淋巴结起防御屏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