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 斑 erythroplakia (增殖性红斑、奎来特红斑)
概念:
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上及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不包括局部感染性炎症,如结核及真菌感染等,而是指癌和癌前病变的红斑。
临床表现:
部位:舌缘、龈、龈颊沟、口底多见
性别:男性较为多发。
表现:
(1)均质型红斑:鲜红色,表面光滑,不高出粘膜面;
(2)间杂型红斑:红白间杂,红斑的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点;
(3)颗粒型红斑:边缘不规则,稍高于粘膜面,表面颗粒样微小结节似桑葚状;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鳞癌的表现。
病理改变:
1.均质型红斑
上皮萎缩,上皮异常增生或原位癌。
2.颗粒型红斑
大多为原位癌或已经突破基底膜的早期浸润癌,表层上皮由不全角化层所覆盖,
钉突间上皮萎缩变薄,结缔组织中血管扩张充血-----红斑
二、扁平苔藓 lichen planus
病因:不确定
1.局部刺激:机械损伤、药物刺激
2.精神紧张、全身性疾患和遗传因素
3.某些细菌、病毒感染
4.免疫调节异常:T细胞
临床表现:
部位:颊、舌、唇、牙龈粘膜多见,常对称分布。
性别:女性较为多发。
表现:
白色或灰白色的条纹,条纹之间的粘膜发红,条纹可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
本病在临床常分为六型:网状型、丘疹型、斑状型、萎缩型、溃疡型及疱型,以网纹型最为多见。
在舌粘膜的扁平苔藓一般为灰白色斑块状,似粘膜表面滴了一滴牛奶
病理改变:(重点)
1. 在黏膜的白色条纹处,上皮不全角化;发红部位则无角化
2. 棘层增生,少见萎缩
3. 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变尖呈锯齿状
4.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排列紊乱,基底膜不清,严重者形成上皮下疱
5. 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
6. 棘层、基底层、固有层内有时可见胶样小体
三、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chronic 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
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
产生自身抗体+抗原==免疫复合物
↓
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
炎症反应和血管异常
临床表现:
部位:口颊部的皮肤与粘膜
表现:
1.面部鼻梁两侧----鲜红色蝴蝶斑,其上覆盖白色鳞屑。
2.面部其他部位或手背等处为圆形红斑,当去其上面的鳞屑,可见扩大的毛囊,在鳞屑的内面见呈棘状突起的角质栓塞。
3.唇颊粘膜----红斑样病损,有糜烂、出血,唇红部可见红色结痂。
4.陈旧性病变周围可见白色放射状条纹。
病理改变:炎症表现和角质栓
1.表面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角化层可剥脱,粒层明显,可见角质栓塞;
2. 棘层明显、变薄,上皮钉突增生、伸长;
3.基底细胞发生液化、变性,基底膜不清晰,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可形成裂隙。
4.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变性、水肿;
5.毛细血管----扩张,管腔不整,可见玻璃样血栓,血管周围有类纤维蛋白沉积及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病理 :
免疫荧光技术可检测病损部位上皮基底膜区域有翠绿色的荧光带---狼疮带
天 疱 疮 pemphigus
包括寻常性、增殖性、落叶性及红斑性天疱疮四型。发生在口腔中的主要为寻常性天疱疮。
先在口腔粘膜----波及皮肤,形成松弛性大庖----病情严重,预后差。
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
上皮细胞间的桥粒钙依赖性黏附蛋白中的桥粒芯蛋白3成为自身抗原,导致桥粒结构受到破坏,形成疱性变
临床表现:
部位:软腭、颊及龈粘膜
性别:女性稍多
表现:周缘扩展现象
尼氏征(Nikolsky)阳性
周缘扩展现象----疱壁很薄易破裂形成糜烂面,糜烂的粘膜面远比疱的面积为大,采用探针沿疱底向周围外观上似健康的粘膜上皮轻微挑拨出现剥离。
尼氏征(Nikolsky)阳性----从表面看似乎为正常的皮肤或粘膜,如加压刺激或摩擦后易形成疱或脱皮。
病理改变:棘层松解和上皮内疱形成
天疱疮细胞---松解的棘细胞没有细胞间桥,细胞肿胀呈圆形,核染色深,常有胞浆晕环绕核周围,这种游离的细胞为单个或数个成团的细胞。
棘层和基底层分离---上皮的基底细胞附着于结缔组织的上方,使疱底可见不规则的乳头向上突起呈绒毛状,乳头表面均排列着单层的基底细胞。
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病变部位及其相邻部位上皮棘细胞层呈翠绿色网状荧光,松解的棘细胞周围也可见翠绿色荧光环。
|
天胞疮 |
良性类天胞疮 |
好发部位、年龄 |
软腭颊及龈黏膜多见中年女性多见 |
牙龈多见 50岁以上老人 |
病因 |
上皮细胞间的桥粒钙依赖性黏附蛋白中的桥粒芯蛋白3成为自身抗原,导致桥粒结构受到破坏,形成 疱性变 |
机体产生抗上皮基底膜抗体致使上皮的基底层下疱形成 |
临床 |
疱壁很薄易破裂形成糜烂面,周缘扩展现象,尼氏征阳性 |
疱壁厚 色灰白 无周缘扩展现象,无尼氏征 |
病理 |
棘层松解和上皮内疱形成,基底细胞呈绒毛状突起位于结蹄组织上方 固有层中等淋巴细胞浸润 |
基底细胞变性 上皮基底层下疱 上皮全层剥脱固有胶原纤维水肿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
免疫荧光检查 |
网状荧光图形 荧光环 |
荧光带 |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
复发性阿弗他口炎、复发性口腔溃疡
病因:
遗传、免疫失调、病毒或细菌感染、自身免疫、胃肠道疾病、贫血、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以及精神紧张等。
临床表现:
部位:口腔各部分粘膜尤其是唇粘膜
性别:女性多见
表现:粘膜有充血的红斑,中央部位形成溃疡,疼痛明显。一般在7-14日愈合,不留瘢痕,但可再发。
病理改变:
早期上皮水肿
上皮溶解、破溃、脱落,形成非特异性溃疡
表面可有假膜或坏死组织
固有层胶原纤维水肿、玻璃样变,甚至破坏消失
炎症明显,淋巴细胞为主
白塞综合征 Behcet syndrome
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
口、生殖器溃疡,眼虹膜炎
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患,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为其发病的诱因,遗传及免疫反应失调为本病发病的内因基础。
临床表现:
部位:眼、口、生殖器
表现:口腔--反复发病的口腔溃疡。
眼--程度不同的单纯结膜炎到角膜炎、视网膜炎等,严重者至失明。
生殖器--睾丸、阴茎、阴唇的圆形溃疡。
皮肤--丘疹、脓疱、毛囊炎、结节红斑、多形红斑等。
常有周期性发热、头疼、关节疼及神经系统等症状,病程长,常反复发作。
病理改变:
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相似。 血管变化较为明显,大多数血管内有玻璃样血栓,有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且失去完整性,小动脉及小静脉壁有炎性细胞。
艾滋病的口腔表现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
一、口腔念珠菌病
1.红斑型:为红色病变区,无可能除去的白色斑点或斑块。
2. 增生型:为坚固而致密的白色斑块或针头大小的小结节,附着于红色病变之上。
3. 伪膜型:为白色或黄色可除去的斑点或斑块。
4. 口角唇炎型:在口角出现鲜红色的裂沟。
二、口腔毛状白斑 hairy leukoplakia
为白色不能除去的病变,表面有皱折,呈毛状外观,常开始于舌侧。
镜下:上皮钉突肥厚伸长,棘层增生,可见肿大的气球样细胞,表面为厚薄不均的不全角化,呈粗糙的皱折状或毛绒状。
三、hiv牙龈炎:
四、hiv牙周炎
五、Kaposi卡波西肉瘤
六、非霍奇金淋巴瘤
良性粘膜类天疱疮 benign mucous membrane pemphigoid
又称瘢痕性类天疱疮
一、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上皮的基底膜复合体半桥粒蛋白为本病的抗原,机体产生抗上皮基底膜抗体。
二、临床表现:
部位:牙龈粘膜
表现:牙龈发红、水肿,也可形成疱性病损,一般疱壁较厚,色灰白,无周缘扩展现象,一般不侵犯口唇。
三、病理改变
形成上皮基底层下疱,基底细胞变性,病损部位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表面光滑。
胶原纤维水肿,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晚期粘膜固有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病损组织上皮基底膜区域呈翠绿色荧光带。
疱疹性口炎 herpetic stomatitis
单纯性疱疹
一、病因
由单纯性疱疹病毒引起
二、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表现为痒、刺痛或烧灼感,继之粘膜充血水肿,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极易破溃形成浅层溃疡,彼此融合,表面有黄白色假膜覆盖。
三、病理改变
上皮内形成疱:上皮细胞发生气球变性和网状液化引起。
气球状细胞的胞核内有嗜伊红性病毒小体(病毒包涵体),此种细胞多在水疱的底部。
网状液化是上皮细胞内水肿,最后细胞壁破裂,形成多房性水疱,陈旧水疱中残余的细胞壁完全消失,多房水疱则变为单房性水疱。
上皮下方结缔组织中有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