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除了作用时间以外,影响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重要因素还有化学物质的生物半减期和摄入量。生物半减期长的化学物质在较短的时间内蓄积量就可达到有害作用水平,而生物半减期短的,在一定的剂量下长期暴露也不会造成危害。摄入量愈大,达到平衡后其最大蓄积量也愈大;摄入量少,则体内最大蓄积量也少。如果摄入量减少到致使体内最大蓄积量低于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长期作用也观察不到对机体的有害效应。
【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随着有害因素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随之增加的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活化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质经生物体内代谢生成比原化学物质毒性更高的产物的过程。是一种机体内的化学反应,不是环境因素的的联合作用。
【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的浓度比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作用可使某些食物中的污染物浓度比环境介质高出千倍、万倍甚至几十万倍,从而对人类的健康有更大的危害性。
【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人群对环境反应产生的健康效应谱表现为: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表现出对环境污染物负荷增加,并未发生生理功能改变,属于正常生理调节范围;有些人则处于生理代偿状态,机体还可能保持着相对稳定,暂时并不出现临床症状;如停止与有害因素的接触,机体可能向着健康的方向恢复;如果环境有害因素继续作用,代偿功能出现障碍,机体则向病理状态发展而出现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这部分人在总居民人数中只是少数;而更少的人因病理反应的发展而死亡。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不同反应的分布模式类似于金字塔形,构成了人群金字塔形健康效应谱,就是说人群对环境反应弱的效应占大多数,而出现强的反应如出现疾病状态或死亡占少数,所以从弱到强的分布规律为最弱效应的比例大。
【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相乘作用也叫协同作用,各化合物交互作用结果引起毒性增强,即其联合作用所发生的总效应大于各个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
【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通常把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敏感人群)。因而选择D。
【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
10、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物质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称为慢性危害。
【该题针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知识点进行考核】
1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环境的自净作用,是环境的一种重要机能。自然界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自然环境也在不停地变化着,绝对未受污染的大气、水和土壤是不存在的。火山爆发,山洪海啸,雨水冲刷和岩石风化等自然现象,以及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废物,都给自然环境带来多种“异物”,造成污染,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受污染的环境,经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都具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一般称此能力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该题针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知识点进行考核】
1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急性危害是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地方性氟中毒属于慢性危害。慢性危害是指环境中有害物质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该题针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知识点进行考核】
1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慢性危害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时所产生的危害。
【该题针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知识点进行考核】
1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一般估计80%~90%的人类癌症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占80%~85%。
【该题针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知识点进行考核】
1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因自然原因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使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该题针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知识点进行考核】
1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我国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第一条就是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大气中的污染物极其复杂,且有污染物浓度低、作用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制定大气卫生标准时,应考虑到保护包括老、幼、病、弱等易感人群在内的全体居民以及居民昼夜持续暴露大气污染物的特点。
【该题针对“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17、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一般来说,大气中的氧含量降至14%~15%时,对人体还没有显著影响;低到12%时,可能发生代偿性呼吸困难;降至10%时,可发生恶心、呕吐、智力活动减退等现象;当空气中含氧量在7%~8%及以下时,机体代偿能力可迅速衰竭,危及生命,出现大脑皮层受抑制,呼吸及心脏活动停止而死亡。经过长期锻炼的人,对于氧含量降低的空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该题针对“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1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WHO根据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时间-效应的关系,把空气质量标准定为四级。
第一级:在小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直接或间接的反应。
第二级:在大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人的感觉器官有刺激,对某些植物有损害或对环境产生其它有害作用。
第三级:在大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可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或衰退,引起慢性疾病和缩短寿命。
第四级:在大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可使对污染物敏感者发生急性中毒或者死亡。
其中第一级为在小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因而本题选择A。
【该题针对“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19、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卫生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但基准并不是标准唯一的依据,标准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标准会随基准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人们的要求等而修改。
【该题针对“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2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制订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是为了保证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或潜在性的远期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畸形和致癌作用)。
【该题针对“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2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是大气卫生标准中对有害物质规定的一种最高容许浓度,指任何一天中多次采用测定,不得超过的平均浓度。在我国大气卫生标准中,对于以慢性或蓄积性毒性为主的有害物质只制定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
【该题针对“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2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剂量-反应关系:如果疾病发生率随暴露剂量增强而上升,则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更可信。
【该题针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2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疾病的发生是需要机体与环境危险因素接触一段时间后才发生的。所以应该对发病之前的环境资料进行研究,不宜采用与发病同时甚至以后的环境资料来进行两者关系的研究。
【该题针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2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调查传染病的暴发特征是流行病学的调查内容,不是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侧重的是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它研究的是环境的暴露特征。
【该题针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2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现况调查又称横断面调查,流行调查,患病率调查。现况调查是在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同时调查人群健康状况和暴露水平,从而对健康和暴露进行描述,或者估计二者联系程度的一种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因为是同时调查暴露和健康状况,不能分清二者认谁先谁后,因而不能推论病因,只能提供病因线索。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在环境卫生学的研究中,用来探讨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为了探讨因果关系和时间-剂量-反应关系,可以对同一人群进行两次、间隔一定时间的现况调查,其结果也相当于一个纵向队列研究的效果,说明因果关系。
【该题针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2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环境流行病学是环境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应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中自然因素和污染因素危害人群健康的流行规律,尤其是研究环境因素和人体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即阐明暴露-效应关系,又称接触-效应关系,以便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其特点有多因素、弱效应、非特异性、潜隐期。
【该题针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2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如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等;物理性因素,如噪声和振动、放射性物质和射频辐射等;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中以化学性因素影响最大。当这些有害因素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时,就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该题针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2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危害鉴定的依据主要来自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评价资料可以来自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多数是来自于动物实验。
【该题针对“健康危险度评价”知识点进行考核】
29、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危害鉴定中,明确毒作用或健康有害效应的特征和类型是很重要的。健康有害效应一般分为四类:①致癌(体细胞致突变)性;②致生殖细胞突变;③发育毒性(致畸性);④器官/细胞病理学损伤等。前两类效应有遗传物质损伤,属无阈值毒物效应,后两类属有阈值毒物效应。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应属于有阈化学物。
【该题针对“健康危险度评价”知识点进行考核】
3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其基本内容和方法如下:
①危害鉴定:危害鉴定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首要步骤,属于定性评价阶段。健康有害效应一般分为:致癌性;致生殖细胞突变;发育毒性(致畸性)、器官/细胞病理学损伤;
②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
③暴露评价;
④危险度特征分析。
【该题针对“健康危险度评价”知识点进行考核】
3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最小有作用剂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也可称为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
【该题针对“健康危险度评价”知识点进行考核】
3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受害的人数量的多少与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程度没有关系。
【该题针对“健康危险度评价”知识点进行考核】
3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
所以生态平衡是暂时的、动态的、相对的平衡状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该题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3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
【该题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3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食物链(网):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维系生物种群间物质和能量流的渠道和纽带。通过食物链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
【该题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3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物质、生产者、多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的每一组成部分均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中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该题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3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最本质的联系即: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在人类生态环境中,人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着动态平衡而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实现了人与环境的统一。
【该题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
38、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物质、生产者、多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的每一组成部分均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中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该题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