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商誉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负债合计: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按偿还期长短可认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2、流动负债:指企业债务的偿还期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的短期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付税金等。
3、长期负债:是指企业债务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1、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企业净资产的企业全部资产扣除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末分配利润等
2、实收资本: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包括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等各种形式的投入。
3、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
企业损益财务统计反映了企业在本年度内收入、费用、利润形成及分配的情况,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收入-费用=利润(亏损)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1、主营业收入:指企业从事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除主营业务收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收入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消耗。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1、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从事主管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消耗
2、营业税金及附加:指企业从事主管业务活动按规定应由主管业务收入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为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
3、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4、管理诶用: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职工工资和福利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用和差旅费等,还包括工会经费、各类保险、咨询费、诉讼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无形资产摊销、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排污费、存货盘亏或盘盈、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
5、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应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净支出(利益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手续费等。
利润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最终财务成果的货币表现形式。
1、主营业务利润:指企业从事某种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2、其他业务利润指企业从事主营业务以外的业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3、营业利润:指企业从事所有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4、收益利润: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扣除发生的投资损失和计提的投资减值准备后的净额。
5、补贴收入:指企业按国家规定实际收到的各种补贴,包括退还的增值税,对有关销量、工作量等按期给予的补贴,国家政策扶持领域而给予的其他形式的补贴等。
6、利润总额: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是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净收入的总和,反映企业最终的财务成果。
利润=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7、应交所得税:
增值税:是以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计税依据是纳税人销售货物的销售额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税率分为4%、6%、13%、17%
1、应交增值税: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缴纳的税金。
2、进项税额:指企业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出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
3、销项税额:指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
年末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债权、和其他利益。
固定资产原价是:指使用年限在 一年 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
上年结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上年结转本年的经常性结余、专项结余及经营亏损。
本年收入合计: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各种渠道获得的收入,包括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收支结余:是指行政(事业)结余和经营收支结余的合计项。行政(事业)结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年度各项事业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经营收支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各种经营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经营税是:指事业单位提供劳务或销售产品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附加费等。
劳动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数,劳动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劳动经济现象。
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单位从业人员是指现行国家劳动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单位从业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和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兼职人员、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等单位其他从业人员。
单位从业人员统计中暂不包括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单位生产劳动的军工和勤工俭学的在校学生,以及大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实习生。
在岗职工:是指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各单位在计算从业人员时,应按“谁支付劳动报酬谁统计”的原则进行统计.期末人数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月平均人数:指报告月内平均每天实有人数。
计算公式:月平均人数=报告月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月日历日数
根据岗位职工使用期限的长短,将全部在岗职工分为(长期职工)和(临时职工)
按工作岗位分为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6中从业人员变动统计:从减少的方面看分为离休、退休退职、开除、除名、辞退、终止和解除合同、调出人员和其他减少人员。
就业人员指:子一定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失业人员:是指在一定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在城镇劳动力调查中对城镇16岁以上
城镇失业率是指城镇失业人员数与城镇就业人数与城镇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公式
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100%
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先行指标。发达国家把它与国家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通货膨胀并列为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三大指标。
单位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是指现行国家劳动统计制度规定的,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补偿。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工资总额构成包括六部分: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
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劳动报酬。包括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伤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技能工资和岗位(职务)工资;合同制职工按规定的比例缴纳的退休养老基金、职工受处分期间的工资,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各种专业技术等级(职务)工资,体育基础津贴等。
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
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