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统考地区

省考地区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面试 >> 真题 >> 2019上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及答案三

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三批)

来源:考试网  [ 2019年05月18日 ]  【

  高中地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上午 浙江省杭州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内容:

  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的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阅读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地域分异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离不开空气、土壤、水等自然条件。这些自然条件或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结构,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上是不一样的,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我国从南向北积温越来越少,依次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这种温度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差异,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动植物种类、生长期、栽培和饲养方式、耕作方法与耕作制度、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等的地域差异。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降低。这种水分条件的经向分异规律是引起种植物种类、灌溉方式、耕作方法与种植制度、生产力呈现地域性的重要因素,并且最终影响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区域差异。

  由于海拔不同,山地气温和水分的数值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而雨量先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气温与水分的垂直性差异是形成土地立体利用的自然基础。

  3.基本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分析影响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

  (3)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

  1.简述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图片导入法,首先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诗句,并展示出一张从山麓到山顶的不同景观图片,提问:为什么同一座山上,景观随着高度的不同而不同?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概念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库车、巴音布鲁克、库尔德宁、博格达峰的风光图片及新疆地形图。

  【问题】

  (1)根据四地景观图片,判断图中四地区的植被有何差异?

  (2)根据四地植被差异,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有何不同?

  (3)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什么是垂直地域分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读四地图片与新疆地形图,自主学习。

  【师生总结】天山地处我国内陆干旱地区,天山山麓地带是温带荒漠;天山由于海拔高,拦截了高空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量水汽,带来降水;山脉的海拔达到一定高度会引起水热组合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所以,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基础为:山体不同海拔区域水热组合状况不同。

  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和规律

  【教师活动】展示图5.11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并组织学生分析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自然带谱有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活动】学生以4人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时间5分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

  (1)喜马拉雅山的南北坡各有多少自然带,分别是什么自然带?

  (2)引起这种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为什么同一座山南北坡自然带数量差异如此之大?

  【学生回答】

  (1)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有7个自然带,分别出现了常绿阔叶林、高山针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木林、高山草甸、高山荒漠、积雪冰川;北坡有3个自然带,分别为高山草甸草原、高山荒漠和积雪冰川。

  (2)水热状况的差异。

  (3)山地的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数目越多,带谱越完整。

  【学生活动】结合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对比两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数量,分析其差异及原因。

  【师生总结】山地所在纬度越低,垂直带数目也会越多。总体而言,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有:纬度、海拔、相对高度。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活动】读“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阴阳坡向有什么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资料,思考天山为什么能成为“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

  【板书设计】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一、概念

  二、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参考答案】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1)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2)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3)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4)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注意: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参考答案】

  我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力求“授之以渔”,重点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1)帮助学生学会读图:地图和各种地理图片、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习地理一定要重视地理图片、图表的阅读。

  (2)帮助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力求让学生归纳和表述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以提高。引导学生必要的时候通过借助手势加强记忆。

  (3)培养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地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天山、喜马拉雅山和生活中的诗句,进行相关教学,逐步渗透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思想。

  高中地理《区域产业结构》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上午 陕西省咸阳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区域产业结构

  2.内容:

  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多,诸如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占的比重则比较大。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出现“三、二、一”的格局。在区域经济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之后,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就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要有师生互动。

  (2)提问要有启发性。

  (3)讲授内容要有逻辑性。

  (4)讲解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

  答辩题目

  1.请就如何实现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四点以上建议。

  2.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建议的理解。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有新闻话题引出“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关键词,引出课题。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观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在涉及到关于“经济”话题时我们经常能听到“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个词,那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文字部分和“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图,思考:

  (1)我国的三次产业是如何进行划分的,请结合具体产业进行说明?

  (2)什么是产业结构?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产业结构就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过渡】产业结构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其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同。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展示资料】蒙古国、中国和美国产业结构柱状图。

  【提问】材料中,三个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哪个产业,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将学生分成6组,结合材料进行讨论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及评价)

  【归纳总结】在传统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工业化加速发展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整体较高的地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过渡】材料中的第三个国家也就是美国,其目前的产业结构是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但美国并不是最初就形成了这样的产业结构,而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才形成的。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展示资料】“美国不同历史阶段各产业产值比重和人才产业分布”统计表。

  【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各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原因,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进行陈述。

  【教师总结】美国的发展是经历了从第一产业占比较大发展到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大这一过程的,尤其到现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甚至高于第二产业,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进行转移,推动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环节三: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并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并撰写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区域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作业:课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就如何实现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四点以上建议。

  【参考答案】

  (1)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产业集聚程度高的优势,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2)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基础产业的比重。

  (3)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

  (4)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5)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合作,加强优势互补。

  2.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建议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个别差异式教学,即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式,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商业贸易》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上午 四川省成都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商业贸易

  2.内容:

  商业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在我国一般对内商务称商业,对外商务称贸易。

  商业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图3-3-8商业贸易的主要环节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动力,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城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商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而城市的经济实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发挥,又是以发达的商品流通为条件。商品流通网络是联结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纽带,大、中、小城市就是这些纽带上的节点,在流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国际贸易不仅仅是商品的贸易,还有资本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等多种内容和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强,“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相对减少,主要发达国家争夺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

  (3)讲清楚商业贸易的表现及影响。

  (4)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

  1.简述三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关系。

  2.你认为本节课可以体现哪些地理教学特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谈话导入法,上课伊始,教师提问学生“大家早餐喝的牛奶从何而来,老师用的苹果手机在购买前都经历了哪些流程”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概念感知

  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教师展示连线活动:

  学生观察并思考:PPT上的商业活动哪些属于国内商业哪些属于国际贸易?并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商业活动列举出其主要环节?

  让学生对商业贸易形成直观的感知,为进一步探究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

  1.商业中心与城市中心的关系

  【教师活动】让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在中国简图上同桌之间分别合作画出自己所知道的城市中心和商业中心,之后进行四人成果展示,并小组讨论思考:

  (1)中国的主要商业中心城市都是哪类城市?

  (2)商业中心和城市中心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将画出的结果展示交流、讨论。

  【教师讲解】我国商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动力,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2.国际贸易的利弊

  【教师讲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逐渐成为主流,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强,那么在国际贸易中有利有弊。

  【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结合世界贸易分布图,列举出国际贸易的主要代表国家,并结合经济的便捷、奔驰车、物种入侵、贸易战、贫富差距加大等时政资料,分析国际贸易的利和弊。

  【教师提示】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有很大不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总结】国际贸易进出口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德国、英国、法国等,“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相对减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拥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来源,主要发达国家争夺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但是在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出现了商品竞争更加激烈、矛盾冲突加大、两极分化严重等现象,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环节三:巩固拓展

  如何帮助贫困山区的菜农解决500万斤的莴笋销售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选择本地区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代表性企业,调查其在经营中的贸易合作伙伴,画一张贸易往来示意图。

  【板书设计】

  商业贸易

  一、主要环节

  二、商业中心与城市中心

  三、经济全球化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三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地域联系方式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贸易。三种地域联系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把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比喻为人体系统的话,那么交通运输,就相当于血液循环系统,通信相当于神经系统,商业贸易相当于消化系统,足以体现其重要性。例如:假如要帮助偏远山区的菜农,处理500万斤的当季蔬菜,首先可以利用网络通信采用电商的形式帮助其在网络上进行销售,确认买家后需结合运价、运量、便捷性来确定交通运输方式,在运输后,买家又会成为下一个卖家,对蔬菜进行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

  2.你认为本节课可以体现哪些地理教学特点?

  【参考答案】

  对于本节课,我觉得可以体现地理教学的以下三大特点:

  (1)综合性。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在各个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以商业贸易的主要环节以及影响为主要内容,那么商业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其对区域选择、生态环境等方面也会造成影响。

  (2)生活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改革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知识理论性不深,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实践性。教学应该遵循从实践中来,再落实到实践中去的理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丰富实践知识,利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可以在课后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社会调查,体现实践性。

责编:2662816714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