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包括两个层面(认知、人格)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可逆,不可逾越)
三,不平衡性。 (同个体不同系统发展速度不同,同一系统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同)
四,差异性。 (不同个体发展速度不同,最终水平不同)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25岁)
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相当于初中,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特点:
1、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2、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有意识的控制)显著增长
3、 独立性意识强烈
4、 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与认同增强
5、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青年初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
2、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
3、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4、意志的坚强型与行动的自觉性由较大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1、纵向 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2、 横向 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 口头语言
4岁 形状知觉
4-5岁 书面语言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属性时,发现了“印刻”现象。——提出了关键期理论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不可逆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守恒是指客体外形变化,但其特有属性不变)。思维仍需具体事物支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1.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考虑命题与经验的真实性关系,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多个命题间的关系
2.假设-演绎推理
上课……归纳推理 具体-》抽象
做作业……演绎推理 抽象-》具体
3.抽象逻辑思维
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
4.可逆与补偿(天平的平衡)
5.思维的灵活性
不刻板地恪守规则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皮亚杰)
教学内容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同化能力,又有促使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 维果斯基 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过快 拔苗助长
过慢 不利发展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初高中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 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2.学校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影响
3.同辈群体
1)强化学习社会行为
2)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最原始 3岁 少年期成熟 青春期(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1、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 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均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而发生作用。
因此,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场独立与场依存
沉思型与冲动型(以反应时间与精确性为标准)
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936年,美国 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l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
1、个体差异
常态分布(钟形分布)
儿童智力量表 6个言语问答 6个动手操作 (两儿童分数相同,构成可不同)
2、群体差异。
1、男女总体水平相当,男性分布离散程度大
2、男女智力结构不同,各有优势领域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布卢姆 掌握学习理论 向不同能力水平学生提供最佳教学和给予足够的教学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美国 斯金纳 程序教学 ---》现代 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便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性格特征差异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一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二 性格的理智特征。
三 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
1、外倾型与内倾型
2、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土建职称公路检测工程师建筑八大员注册建筑师二级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城乡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登记代理公路造价师公路监理师化工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计量工程师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