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
2.教育没有阶级性,实现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
3.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原始
二、近代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
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教育逐步确立了使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5.摆脱宗教,走向世俗化;
6.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治教;
7.班级授课制
三、教育学学科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4.理论类型的多元化和学科路径的多样性;
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教育学发展历程的实质:科学化和合理性的过程)
四、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的价值: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六、教学的特殊作用:
1.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经验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秩序和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内容经科学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3.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决定了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七、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基础、可能):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八、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制约):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3.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
4.社会生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
九、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
(一)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任培养人工作;
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
(二)辩证的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十、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决定):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十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十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途径
(1) 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的重要条件;
(2)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3)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十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014年真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的机会和程度;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十四、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为政治服务;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十五、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社会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十六、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承、选择、融合、创造
十七、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十八、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十九、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的独立性表明:
第一, 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第二, 教育要对社会有所批判;
第三, 教育要对社会的适应有所选择。
(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既要反对抹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要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扩大化的历史唯心主义。教育与社会具有紧密关系,我们既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又要同时回归教育自身和教育内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二十、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使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二十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十二、素质教育的内涵(2013年真题)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根本目的,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改革。)
二十三、素质教育的内容
(1) 政治素质教育
(2) 思想素质教育
(3) 道德素质教育
(4)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5) 身体素质教育
(6) 心理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二十四、学生的本质属性
1. 学生是能动性的人;
2.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3.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4.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十五、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 生理成熟期提前;
2. 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
3. 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 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 心理问题增多
二十六、教师劳动的特点
(1) 复杂性(有教师职业对象的复杂性决定)
(2) 创造性
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需要重组和再造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意。(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3) 示范性(教师劳动最突出的特点、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最大的区别)
(4) 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
(5) 长期性、协作性、艰巨性
二十七、教师的专业素质
1. 崇高的职业道德
2. 先进的教育理念
3. 合理的专业知识
(1)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本体性知识)
(2) 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本体性知识)
(3)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条件性知识)
(4) 精湛的专业能力
(5) 强壮的身体素质
(6) 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十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 师范教育
2.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 在职培训
4. 自我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二十九、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 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理论
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心学生成绩)、关注学生阶段
2. 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与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
三十、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
1. 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 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路径)
3. 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1) 日常教学反思(“经验+反思=教师成长”)
(2) 个人行动研究
(3) 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4) 同伴交流与合作
(5) 跳出教育谋发展
三十一、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 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
(2) 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的补充;
1.教师: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 热爱和尊重学生;
(4)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学生:
(1)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2)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3)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三十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1.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2. 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七章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三十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1. 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 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 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4. 过程上的实践性
三十四、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 思想政治活动
2. 科学技术活动
3. 文学艺术活动
4. 体育活动(学校课外活动中最普遍、最广泛的活动)
5. 社会公益活动
三十五、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 群众性活动
特点:规模大、时间短、人数多
活动类型:集会活动、展览、表演和竞赛活动,学科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游览活动,文体活动等。
(二)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活动类型:学科小组,文艺小组,体育小组
(三) 个人活动(课外活动的基础)
三十六、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 明确的政治思想性、方向性和教育目的性;
(2) 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3) 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4) 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5)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三十七、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
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三十八、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型课程;
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三十九、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确立课题、查阅文献、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四十、教育研究的意义
1. 提高教学质量;
2. 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3. 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4. 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土建职称公路检测工程师建筑八大员注册建筑师二级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城乡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登记代理公路造价师公路监理师化工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计量工程师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