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日前,一组“关注农村教育农村娃”系列报道正是聚焦于此引发关注。过去一段时间,为改变农村学生上大学比例不高的现状,阻断社会阶层固化与贫穷代际传递的趋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新政,如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切实提升农村孩子上大学比例。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走进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校门。但遗憾的是,比例的提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孩子的成才困境。
【标准表述】
由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教育回报率不高,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学生选择尽早打工就业,宁可到大城市做“北漂”、“上漂”,也不愿参加高考;那些走入大学校门的农村学生,不少在毕业之际又陷入择业困境——由于缺少社会关系与创业渠道,就业之路比城市孩子狭窄,回到家乡又有些不甘,也需要重新适应,成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夹心层群体”。
就教育领域而言,教育公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育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公平,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进入重点大学的农村与城市生源比例,以及就业机会的均等获得。
【具体措施】
首先,要打破教育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尽快缩小城乡间、地区间差距。
其次,要为农村学生提供更为公平的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竞争中那种“拼爹”、“拼关系”的状况,完善公平竞争的制度建设,加强农村学生的就业指导。
最后,要尽快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之间的人才成长立交桥,鼓励农村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更为适合的成长路径,多元化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