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考试试题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来源:焚题库 [2020-06-04] 【

类型:学习教育

题目总量:200万+

软件评价:

下载版本

    问答题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韩愈《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有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邦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询、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依据教学目标给本篇课文设计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探讨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参考答案:(1)[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确定依据
    ①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文言文教学应该落实以下任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其用法。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②《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创作的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社会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作者以娴熟的表达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③《师说》一文被放在了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中,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成熟的关键时期,《师说》作为尊师重道的优秀范文,其观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韩愈偏偏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
    (二)温故知新、作者简介(生回忆说出对韩愈的了解,教师补充)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①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朗读节奏,注意停顿。
    ②初步感知议论文语言特点。
    (五)学生初读课文
    ①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
    ②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七)研读第1段
    ①学生诵读,之后教师点评。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政宏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②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③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八)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讨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授业”一项未做阐述,这是为什么?(下节课一起探讨)
    (3)[参考设计]
    ①设疑导入:我们学完了这篇论述“从师之道”的不朽之作,相信同学们此刻都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对课文中的一句话仍然有疑问,不知道这句话对于我们现在有没有可借鉴的意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思考两分钟,我们分两组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辩论。
    ②分组分角色辩论:学生自己组织两组,分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选出主持人。教师整体关注并适时指导。
    ③总结感悟:教师选出两名参赛学生总结收获及感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总结。
    ④拓展延伸作业:老师的问题解决了,相信你们的脑海中也会有一些疑问,可以先与同桌相互分享问题,课下交换解决。将问题结果写在作业本上,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答案解析:

    查看答案解析 进入焚题库

    涉及考点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第二章 教学设计

    相关题库

    题库产品名称 试题数量 优惠价 免费体验 购买
    2022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考试题库 248题 ¥98.00 免费体检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