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案例分析 >> 案例分析考试试题 >> 为缓解当地油品外运问题,某省拟投资12亿元,从A市到B市拟铺设成品油管道工程

为缓解当地油品外运问题,某省拟投资12亿元,从A市到B市拟铺设成品油管道工程

来源:焚题库  [ 2017年8月28日 ]  【
简答题 原油输送管道(20分) 为缓解当地油品外运问题,某省拟投资12亿元,从A市到B市拟铺设成品油管道工程,可研设计管道干线长750km,设计压力10MPa,管径采用mQyu86mxGa.png457mm。设计最大输量为400万t/a。项目共有支线3条,总长30km。沿线设分输站、泵站共6座,其中有2座分输阀室。管线以定向钻方式穿越大型河流C河1次,以大开挖方式穿越中型河流D河2次,穿越铁路1次,公路1次。工程修建施工便道50km。本工程永久占地(主要是站场、管线桩位、阀室)35hmG79qd4S9iM.png,临时占地(主要是施工作业带、施工便道)200hmG79qd4S9iM.png,其中临时占用基本农田120hmG79qd4S9iM.png、林地200hmG79qd4S9iM.png。 初步现场踏勘表明,本工程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大的地形地貌单元主要有垄中高原黄土丘陵区、关中平原。本工程沿线经过湿地自然保护区E(部分穿越)和陵墓群F(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站场距离100~300m附近有村庄3个。 【问题】 1.确定本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并说明理由。 2.列出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 3.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管道施工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4.确定本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并说明理由。 5.简述项目临时占用的基本农田的主要影响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6.简述管道事故状态的环境影响因素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答案:

原油输送管道 【参考答案】 1.确定本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并说明理由。 根据导则,线路长度在100km以上,经过特殊生态敏感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一级。本项目线路长度750km,沿线经过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本项目生态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 2.列出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 (1)环境要素保护目标:工程沿线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地下水质量、声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应确保各要素环境质量均满足相应的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2)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包括:大型河流C河、中型河流D河、基本农田、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E、陵墓群F和3个村庄。 3.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工程施工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1)清理施工带、开挖管沟、建设临时施工便道,包括:①临时占地改变土地使用功能;②扰动土壤将使土壤的结构、组成及理化特性等发生变化;③植被遭到破坏,农业损失、林木被砍伐等;④弃土处置不当会产生水土流失。 (2)河流穿越,①穿越中型河流D河时采取大开挖方式,可能污染水体、弃土不当堵塞河道;②穿越大型河流C河时采取定向钻方式,将临时占用土地,并将产生弃土和废弃泥浆。 (3)站场建设等永久占地改变土地使用功能,使耕地面积减少或影响其他功能。 (4)管道试压、施工机械冲洗产生的废水可能污染地表水体。 (5)施工机械、车辆使用将产生噪声、扬尘、汽车尾气、施工机械废气。 (6)施工人员产生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管理不当会污染环境。 4.确定本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并说明理由。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石油管线属于Ⅱ类建设项目,线性工程根据所涉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和主要站场位置进行分段判定评价等级,并按相应等级分别开展评价工作。本工程沿线经过湿地自然保护区处为敏感地区,应进行一级评价。对于较敏感和不敏感地区,分段进行二级和三级评价。 5.简述项目临时占用的基本农田的主要影响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1)项目临时占用的基本农田的主要影响为管沟开挖扰动土体使土壤结构、组成及理化特性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影响。 (2)环境保护保措施如下: ①划定施工范围,尽可能少地占用耕地。施工结束后做好农田的恢复工作,应按国务院的《土地复垦规定》复垦。凡受到施工车辆、机械破坏的地方,都要及时修整、恢复原貌,植被(自然的、人工的)破坏应在施工结束后的当年或来年予以恢复。 ②管沟开挖采取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的作业方式。即挖掘管沟时,应执行分层开挖的操作制度,表层耕作土与底层耕作土分开堆放;管沟填埋时,也应分层回填,即底土回填在下,表土回填在上。分层回填前应清理留在土壤中的固体废物,回填时,还应留足适宜的堆积层,防止因降水、径流造成地表下陷和水土流失。回填后多余的土应平铺在田间或作为田埂、渠埂,不得随意丢弃。 ③清理施工作业区域内产生的废弃物。 ④施工应尽量避开作物生长季节,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要保护农田林网,使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对稳定。 6.简述管道事故状态的环境影响因素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本管道输送的成品油属易燃易爆物品,管道输送具有一定的压力,并且管线要穿越一些大中型河流,易受到洪水、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威胁,再加上人为破坏等因素的作用,本工程存在一定的事故风险性。 (1)对穿越湿地段的管线,应尽量进行线路调整,能避绕尽量避绕。 (2)增加穿越湿地段的管道壁厚。 (3)增强穿越河流和湿地地段的管道防腐级别,将上述穿越段管道及两端各500m线路的防腐级别由原先的普通级防腐提升为加强级防腐。 (4)保证埋深。建议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定向钻施工方式。 (5)穿越湿地保护区段的管线增设警示牌,警示人员不要破坏管道。 (6)增加穿越湿地自然保护区地段管道的内检测频率,及时掌握管道的壁厚及破损点数据,并对破损点进行及时修复。 (7)加强对穿越湿地自然保护区地段管道的巡检力度,防止人员蓄意破坏,及时调整阴极保护电压、电流参数,使管道处于良好的保护状态。 【考点分析】 1.确定本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并说明理由。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有明确的评价工作分级,依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评价项目的工程占地范围,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三个级别,线性工程经过生态敏感区、长度在100km以上即为一级评价。 2.列出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 本题要注意的是环境保护目标一般包括环境敏感目标和区域环境要素,应确保环境质量不因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而下降,从而达到保护各类环境要素的目的。 3.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管道施工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管道施工(输油管线与输气管线类似)一般可分为线路施工和站场施工,整个施工由具有相应施工机械设备的专业化队伍完成。其过程概述如下: (1)在线路施工时,首先要清理施工现场,并修建必要的施工道路,以便施工人员、施工车辆、管材等进入施工场地。在完成管沟开挖、铁路、公路穿越、河流穿越等基础工作以后,按照施工规范,将运到现场的管道进行焊接、补口、补伤、防腐,然后下到管沟内。 (2)建设工艺站场时,首先要清理场地,然后安装工艺装置,并建设相应的辅助设施。 (3)以上建设完成以后,对管道进行试压,然后覆土回填,清理作业现场,恢复地貌、恢复地表植被;对站场进行绿化。 4.确定本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并说明理由。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石油、成品油管线属于Ⅱ类建设项目,根据其所涉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和主要站场位置进行分段判定评价等级,并按相应等级分别开展评价工作。 5.简述项目临时占用基本农田的主要影响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对于基本农田,如果永久占用,必须遵守"占一补一""总量平衡"的原则。对于临时用地,则需要遵守国务院的《土地复垦规定》。而对于表层土的处理必须采取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的作业方式。 6.简述管道事故状态的环境影响因素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输油管道的风险主要为油品泄漏,那么防范措施自然要从尽量避绕、增加壁厚、保证埋深、加强管理等方面考虑。

查看试题解析 进入焚题库

纠错评论责编:lzy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