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考试试题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来源:焚题库 [2020-06-04] 【

类型:学习教育

题目总量:200万+

软件评价:

下载版本

    问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金《小狗包弟》原文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捍。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C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择,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夭夭这样,从不反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捍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也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样、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梓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女垃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1980年1月4日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小狗包弟》是巴金著作《随想录》中的名篇,描写了作者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遭遇,从侧面展现了那个疯狂时代的现实。小狗的悲惨遭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痛,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很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生情况
    高中一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技影实物。
    问题:
    (1)请阅读以上材料为本文制定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请依据上述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请设计一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
    参考答案:(1)[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②认识“文革”对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过程与方法目标: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世纪老人真诚的忏悔。
    ②学习作者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做一个真诚的人。确定依据
    ①教材内容分析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在学习这些佳作的时候,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的要求,即品人和品文。品人,要以性格、品质为关注点,不仅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言行,还要注意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注意人物性格中的时代因素,将对人物的分析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结合起来。品文,就是要品赏文章的一般作法、特殊技巧和语言艺术。
    《小狗包弟》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只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另外作者还通过描写小狗的悲惨遭遇给自己带来的难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自己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这篇文章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作用,可以借这篇文章让学生对“文革”那段历史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二是作者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
    ②学情分析
    现今的学生距离“文革”那个时代已经比较远了,他们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并不深刻,这对他们深入理解作者和“包弟”之间的故事及情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因而就需要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以减少阅读理解的障碍。另外,自我中心主义比较强的学生往往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而本文简单、朴实的文风容易引起他们的震撼,唤醒他们的忏悔意识。
    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2)[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革”期间,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跟女朋友用英语打电话,其目的是练习口语,但被人告发,说他是“里通外国”先生在“文革”中屡遣批斗终因无法忍受人格的侮辱、身体的蹂躏而跳湖自尽。两人的悲剧命运都反映了“文革”十年的社会现实。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一个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缺少温情,人性的扭曲和变异达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巴金老人的《小狗包弟》,走进那个荒唐的年代,感受巴金老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简介“文革”十年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里是这样评价“文革”十年的:“在这十年,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相互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的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的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是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它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但是最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那么‘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革”对人身心造成的残害。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文章写了什么故事?
    明确: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
    2.为小狗包弟建立一个档案。(包括姓名、籍贯、旧主人、个性特征)明确:
    姓名:包弟 籍贯:日本 旧主人:瑞典
    个性特才正: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忠诚等
    3.在与包弟相处、相离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与小狗的亲密接触欢快
    如何安排包弟忧虑
    送走了包弟轻松
    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沉重至今不能择怀歉意
    四、精读第1段,学习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比较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和作者与狗的故事之间的异同,想想作者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用意。明确:
    相同点:都在讲述人与狗的故事。
    不同点:前者表现了狗对人的忠诚,后者表现人对狗的背叛C用意:
    ①引出下文巴金与狗的故事。
    ②反映当时武斗、血腥的社会现实。
    ③面对艺术家的悲惨遭遇,“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而狗“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身边”。通过这一对比,反映了特定时期人性的扭曲,人情殆尽,世态炎凉。
    ④人性不及狗性,更加体现了作者忏悔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五、研读第10-12段
    1.你如何看待巴金抛弃包弟的行为?从文中可以看出巴金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在那样一个非人的残酷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人尚且无法保全自己,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作家并未因此而解脱自己,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包含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在他,看来,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当他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牺牲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屈辱。同时,我们还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作家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因为他的忏悔,为将来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能让后人们记住这段历史,不再让类似的悲剧发生。巴金是真诚的,同时他有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2.品读11段的景物描写,分析其作用。
    景物描写:“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美好的事物消失了,丑陋的东西出现了。尽管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但“文革”造成的伤害,“文革”留下的后遗症依然存在,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在于体现“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痛是难以愈合的。“文革”的经历像噩梦一样时刻缠绕着作者,让其伤痕累累。
    六、课堂小结
    2003年,巴金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物,颁奖词是这样评价巴老先生的:“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问耀着璀碟的光辉。”是呀,在天地间行走着一个真诚的人,他的真诚感动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愿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
    七、作业布置
    以坦诚的心态写下自己的忏悔,交给或寄给你曾经伤害过的人。
    八、板书设计
    (3)[参考设计}
    教学活动:
    一、大家对包弟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明确:
    态度:喜欢、感动……
    原因:觉得包弟能够给自己带来愉悦。
    教师指出:这是人类的一种“利己”行为。
    思考参考材料(大屏幕显示):
    狗,从被驯化到现在,是动物中对人类要求不高的伙伴,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能够在记忆中保存深度情感,很少见异思迁,这是其他动物难以具备的特点。所以,狗与人类之间,常常自然地存在着一条强烈的感情纽带。
    美国研究专家发现,在已识别出的2.4万多个人类基因中,至少有1.8万个与狗的基因相同。美国科学家还证实,在狗身上,还可以找到人类五种性格中的四种。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印证。
    二、后来,包弟的命运又是怎么样的?(或者说,包弟是被主人怎样处理的?)巴金为什么要这么做?
    提示:
    可以从反面思考:如果一直保留着包弟,会给巴金自己招致什么样的后果?(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说明)
    思考参考材料:
    写作背景(大屏幕显示):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在这场灾难中,一大批老干部受到打击和迫害,已全是其中一个。
    面对这场灾难,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但巴金说了。他是用文章的形式说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小狗包弟》就是他说真话的具体体现。
    (搜集关于巴金的资料并简单了解写作背景“文化大革命”,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包弟的经历和作者的感情,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明确态度(变化):包弟“包袱”(被抛弃)。
    教师指出:这是人类的一种“利己”行为。
    三、送走小狗包弟,巴金仅仅是为了自己吗?
    提示:
    ①可以假设情形:如果一直留着包弟,会给小狗包弟招致什么样的后果?(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予以说明)
    ②可以反面思考:假如只是为了自己那么,送走包弟之后,巴金的内心会是什么感受?
    提示: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为回答的依据。
    明确:巴金的态度可以从“听不见……看不见……我反而感到轻松,具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等语句看出。
    教师指出:作者为小狗免受社会时局、形势牵连,想替包弟“超脱”。
    四、送走了包弟之后,巴金是不是就能够心安理得地过日子了?这体现了巴金什么样的思想和人格?
    提示: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为回答的依据。
    明确:巴金的态度可从“背上……包袱”看出。
    教师指出:这体现了巴金的“忏悔”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
    五、从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可仍摆脱不了“煎熬”,这又说明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在提问学生之前,先让学生齐读课文第10段)明确:
    ①善良、正直的品性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
    ②反省、自律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在“文革”时代所缺少的精神,这种精神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当中,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的天性。
    试看“感动中国”(2003年)颁奖大会上,评委组写给巴金老人的颁奖词: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问耀着璀珠的光辉。
    六、总结
    ①态度变化: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②作者是一个善良、正直,敢于解剖自己,具有反思、自律精神,值得尊敬的人。
    ③对待包弟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作者在强大的政治风暴面前的无奈;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的“煎熬”,反映了作者的良知和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答案解析:

    查看答案解析 进入焚题库

    涉及考点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第二章 教学设计

    相关题库

    题库产品名称 试题数量 优惠价 免费体验 购买
    2022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考试题库 248题 ¥98.00 免费体检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