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临床执业医师 >> 考试辅导 >> 文章内容

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_医学免疫学_考点:第二十章免疫学防治

考试网   2017-01-18   【

  第二十章 免疫学防治

  第一节 免疫预防

  人类用免疫的方法预防传染病有着悠久的历史,采用牛痘苗接种的方法成功地在全球消灭了天花是用免疫预防的方法消灭传染病的最好例证。随着卫生状况的改善和计划免疫的实施,人们在传染病的预防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免疫预防已扩大到传染病以外的其他领域,疫苗的内涵及应用也将进一步拓展。

  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有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两种。自然免疫主要指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建立的特异性免疫,也包括胎儿或新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获得抗体。人工免疫则是人为地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是免疫预防的重要手段,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一、疫苗的基本要求

  免疫预防(immnoprophylaxis)的主要措施是接种疫苗,习惯上将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素等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vaccine)。

  1.安全 疫苗都是用于健康人群,特别是儿童的免疫接种,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制作中应特别注意质量管理。灭活疫苗菌毒种为致病性强的微生物,应予彻底灭活,并避免无关蛋白和内毒素污染;活疫苗的菌毒种要求遗传性状稳定,无回复突变,无致癌性;各种疫苗应尽可能减少接种后的副作用,推崇口服接种或尽量减少注射次数。

  2.有效 疫苗应当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接种后能在大多数人中引起保护性免疫,使群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

  3.实用 疫苗的可接受性十分重要,否则难以达到接种人群的高覆盖率。在保证免疫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接种程序,如口服疫苗、多价疫苗。同时要求疫苗易于保存运输,价格低廉。

  二、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1.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又称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

  2.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 vaccine)是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

  3.类毒素 类毒素(toxiod)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制成。因其已失去外毒素的毒性,但保留免疫原性,接种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

  三、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的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由于这些免疫物质并非由被接种者自己产生,缺乏主动补充的来源,因而接种后免疫效果维持时间短暂,一般约2~3周。

  1.抗毒素 抗毒素(antitoxin)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

  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从大量混合血浆或胎盘血中分离制成的免疫球蛋白浓缩剂。

  3.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 细胞因子制剂与单抗制剂是近年来研制的新型免疫治疗剂,可望成为肿瘤、艾滋病等的有效治疗手段。

  四、佐 剂

  佐剂(adjuvant)是一类与抗原合用时能增强抗原免疫效应的物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有二:一是在淋巴细胞接触抗原的局部可浓缩抗原,即储存效应(depot effect);二是通过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淋巴细胞的功能。目前在人类疫苗制作中使用的有氢氧化铝、磷酸铝、磷酸钙等无机盐以及结合细菌类毒素的百日咳杆菌。

  1.ISCOMs 是一种缓释的复合物。含磷脂、皂素、胆固醇及蛋白质,为30~40nm直径的二十面体对称结构,能捕获大量抗原分子并释放给抗原提呈细胞。ISCOMs可上调MHC分子的表达,促进细胞免疫尤其是CTL活性。

  2.CpG寡核苷酸 指人工合成的一段含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的寡核苷酸链,其受体是TLR9,能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活化B细胞、NK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对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均有明显佐剂活性。寡核苷酸链的序列决定了佐剂活性的强弱,不同种属的最适基序不尽相同。

  五、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planed immunization)是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有计划地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相应传染病,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最终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我国政府非常关心儿童健康,重视预防保健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控制儿童传染病发生,优先考虑控制和消灭脊髓灰质灰、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

  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的常用疫苗有5种,即卡介苗、小儿麻痹症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活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表)。2007年国家扩大了计划免疫免费提供的疫苗种类,将在原有的“五苗七病”基础上增加到15种传染病。新增了甲型肝炎疫苗、乙脑疫苗、流脑多糖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钩体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和炭疽疫苗。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已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儿童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六、新型疫苗及其发展

  近30年来,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分子微生物学的发展,疫苗的研制进入新的阶段。近年来新发展的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2.结合疫苗 能引起T、B细胞的联合识别,B细胞可产生IgG类抗体,明显提高了免疫效果。

  3.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是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和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以期用最小的免疫原性肽来激发有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4. 基因工程疫苗

  (1)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

  (2)重组载体疫苗(recombinant vector vaccine):是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减毒的病毒或细菌)基因组中,接种后,随疫苗株在体内的增殖,大量所需的抗原得以表达。

  (3)DNA疫苗: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成重组体,经注射等途径进入机体,重组质粒可转染宿主细胞,使其表达保护性蛋白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4)转基因植物疫苗: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

  七、疫苗的应用

  当代疫苗的发展和应用不仅仅限于传染病领域,已扩展到许多非传染病领域。而且,它不再是单纯的的预防制剂,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成为有前途的治疗性制剂。

  1.抗感染 抗感染仍是未来应用疫苗的首要任务。使用治疗性疫苗或细胞因子有可能通过调整免疫系统的功能彻底清除感染。

  2.抗肿瘤 一些病毒的感染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病毒的疫苗可被看作是肿瘤疫苗。

  3.计划生育 避孕疫苗也是近年来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正在研制中的几种疫苗均有一定的抗生育效果。

  4.防止免疫病理损伤 某些慢性感染导致的免疫病理损伤与免疫应答的类型有关,通过调整免疫功能有可能防止或减轻病理损伤。

12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7年环球网校临床/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课程报名
    ¥7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医学实践技能精讲班
    ¥3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VIP通关班
    ¥8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套餐班招生[送内部资料]
    ¥4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培训单科精讲班招生
    ¥9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