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性肝炎病毒的微生物检查和防治原则
目前主要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俗称“两对半”)。检测HBsAg可发现无症状携带者,是献血员检测的必检指标。
1.乙型号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
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肝炎如恢复后,一般在1~4个月HBsAg即消失。若持续6个月以上则认为已向慢性肝炎转化。无症状HBsAg携带者是指肝功能正常者,携带者可长期为HBsAg阳性。
抗-HBS的出现常显示患者已恢复或痊愈。HBeAg阳性提示体内HBV在复制,如转为阴性,表示病毒停止复制。抗-HBe阳性,表示机体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抗-HbeIgM阳性,提示仍有病毒复制。
2.血清HBV DNA检测
3.预防
除加强对供血员筛选外,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乙肝的方法,主要用于新生儿,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此外还可用于高危人群,如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单位以及传染病院等单位人员。第一代疫苗是人血浆来源的HBsAg乙肝疫苗,第二代为基因工程HBsAg疫苗。用含有高效价抗-HBs制备的人免疫球蛋白(HBIg)可用于紧急预防,一般在一周内注射有预防效果。亦可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以获得被动-主动免疫效应。
丙性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过去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91年被归属于黄病毒科。
1.生物学性状
HCV大小为30~60mm,有包膜。HCV基因组为一单正链RNA,长度约9.5kb,由9个基因区组成,自5′端开始,依次为5′端非编码区,核心衣壳白区(C区),包膜蛋白-1区(E1),包膜蛋白-2区/非结构蛋白-1区(E2/NS1),NS2区,NS3区,NS4区,NS5区和3′端非编码区。5′端非编码区核苷酸保守性强,在各株病毒间很少变异,可用于诊断。其中E1,E2/NS1区易发生变异,致包膜蛋白的抗原性变异而不被原有的抗包膜抗体所识别,病毒得以持续存在。这可能是HCV引起的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肝炎的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各地分离的HCV毒株,可将HCV分为6种基因型,我国以Ⅱ型为主。目前为Ⅱ型HCV复制产生的病毒量多,较难治疗。
NS3,NS4及NS5区基因可分别表达蛋白质,其中NS4表达的蛋白(C100~3)和NS3表达的C33c可作为抗原用于检测患者血清。
2.致病性和免疫性
经输血、血制品或污染注射器而传播,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丙型肝炎患者不出现症状,发病时已成慢性过程。慢性肝炎的表现亦轻重不一,约20%可发展为肝硬化。并可导致肝癌,我国肝癌患者中约10%有抗-HCV抗体。
丙型肝炎患者恢复后,仅有低度免疫力,且免疫力不牢固。感染HCV后,机体可依次出现抗-C33c,抗-C及抗-C100-3,可用于诊断还可用套式RT-PCR检测HCV RNA。
丁性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HDV)为球形,直径35~37nm核心为单负链RNA基因组,仅有1.7kh长,是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基因组。病毒不能独立进行复制,必须随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共同增殖,获得包膜。HDV RN可编码抗原HDA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HDV感染常可导致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症状加重与恶化,故在重症肝炎时应注意是否HDV的重叠感染。此外还有联合感染,即同时发生急性乙型和急性丁肝。
HDV与HBV有相同的传播途径。预防乙肝的措施同样适用于丁肝。由于HDV是缺陷病毒,如能抑制乙肝病毒,则HDV亦不能复制。
戊性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经消化道传播的一种肝炎病毒。病毒体直径27~34nm,无包膜。核酸单正链RNA,属杯状病毒科,迄今,尚未能在细胞培养中使HEV复制。目前HEV有2个基因型,缅甸毒株与墨西哥毒株。
HEV感染后,可表现临床型和亚临床型,成人中多见临床型。潜伏期为2~9周,多数患者于病后6周即好转并痊愈,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甚至可导致死亡。孕妇感染HEV,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尤其以怀孕6~9个月最为严重,常发生流产或死亡孕妇的病死率可达10%~20%。
目前,HEV临床诊断常用方法是检查血清中的抗-HEV IgM或IgG。急性肝炎患者在排队甲、乙、丙之后,如抗-HEV IgM或IgG阳性均可诊断为HEV急性感染。
例题:
1.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 肠道病毒70型 B. 肠道病毒72型 C. 腺病毒8型
D. 疱疹病毒6型 E. ECHO病毒
2.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C.血液接触
D. 蚊虫叮咬 E.性接触
3. HAV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
A. 形态B. 大小C. 结构D. 对热的抵抗力E. 目前无法细胞培养
参考答案
1.B 2.B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