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临床执业医师 >> 考试辅导 >> 文章内容

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_医学微生物学章节笔记:第十六单元动物源性细菌

   2016-11-22 09:52:26   【

  第十六单元 动物源性细菌

  动物源性细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称为人畜(兽)共患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称为动物源性疾病(zoonosis)。由于人类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污染物及媒介动物叮咬等途径感染而致病,这些病主要发生在畜牧区或自然疫源地。动物源性细菌主要有布鲁菌、鼠疫耶氏菌和炭疽芽胞杆菌。

  第一节 布鲁菌属

  布鲁 菌属(Brucella)细菌是一类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菌,有4个生物种、13个生物型,因最早由美国医师 David Bruce首先分离出,故得名。本属使人致病的有牛布鲁菌 (B.abortus又称流产布鲁菌)、羊布鲁杆菌(B.melitensis)、猪布鲁杆菌(B.suis)和犬布鲁杆菌(B.canis),在我国流行占绝对优势的是羊布鲁菌病,其次为牛布鲁菌病。

  一、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短杆菌。大小为0.4~0.8mm ×0.5~1.5mm。无芽胞,无鞭毛,光滑型菌有微荚膜。革兰染色经常着色不佳,故复染时间应适当延长至3min左右。

  培养特性

  需氧菌,牛布鲁菌在初分离时需5%~10%CO2。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如加入血清或肝侵液,或加硫胺、烟酸和生长素等可促进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pH为6.6~6.8。经37℃ 培养48h可长出微小、透明、无色的光滑型(S)菌落,经人工传代培养后可转变成粗糙型(R)菌落。两种菌落可用吖啶黄玻片凝聚试验鉴别,S型在1:1000的吖啶黄中呈均匀混浊,而R型菌出现凝块。布鲁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液体培养基中可形成轻度混浊并有沉淀。

  生化反应

  大多能分解尿素和产生H2S。根据产生H2S的多少和在含碱性染料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可鉴别羊、牛、猪等三种布鲁菌。

  抗原构造与分型

  布鲁菌含有两种抗原物质,即A抗原和M抗原。两种抗原在不同的布鲁菌中含量不同,牛布鲁菌含A(abortus)抗原多,故又称牛布鲁菌抗原;羊布鲁菌含M(melitensis)抗原多故又称羊布鲁菌抗原。两种抗原量的比例不同可对菌种进行区别,如牛布鲁菌A:M=20:1,而羊布鲁菌A:M=1:20,猪布鲁菌A:M=2:1。用A与M因子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可鉴别三种布鲁菌。

  抵抗力

  抵抗力较强,在土壤、毛皮、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肉和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但在湿热60℃、20min,日光直接照射下20min可死亡;对常用消毒剂均较敏感,如3%来苏作用数分钟可杀死。对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也较敏感。

  二 、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布鲁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荚膜与侵袭酶(透明质酸酶、过氧化氢酶等)增强了该菌的侵袭力,使细菌能通过完整皮肤、粘膜进入宿主体内,并在机体脏器内大量繁殖和快速扩散入血流。

  所致疾病

  布鲁菌感染家畜引起母畜流产,病原体可随流产的胎畜和羊水大量排出;病畜还可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等,隐性感染的动物也可经乳汁、粪、尿等长期排菌,人类对布鲁菌易感,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污染的畜产品,经皮肤、粘膜、眼结膜、消化道、呼吸道等不同途径感染。

  布鲁菌侵入机体经1~6周的潜伏期,此期细菌被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成为胞内寄生菌,随淋巴流达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当细菌繁殖达一定数量,突破淋巴结而侵入血流,出现菌血症。由于内毒素的作用致患者发热,随后细菌进入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脏器细胞,发热也渐消退。细菌在细胞内繁殖到一定程度可再度入血,又出现菌血症而致体温升高。如此反复形成的菌血症,使患者的热型呈波浪式,临床上称为波浪热。感染易转为慢性,在全身各处引起迁徙性病变,伴随发热、关节痛和全身乏力等症状,体征有肝、脾肿大。

  人类感染布鲁菌不引起流产,原因可能是易感动物的生殖器官和胎膜上含有大量赤藓醇,刺激细菌生长而引起流产,而人类胎盘中不含有赤藓醇,故不会引起流产。另外,布鲁菌的致病与本菌引起的Ⅳ型超敏反应有关;还有菌体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导致急性炎症和坏死,病灶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能是一种Ⅲ型超敏反应(Arthus反应)。

  免疫性

  机体感染布鲁菌后可产生免疫力,且各菌种和生物型之间有交叉免疫。一般认为此免疫力是有菌免疫,即当机体内有布鲁菌存在时,对再次感染则有较强免疫力。但近来认为随着病程的延续,机体免疫力不断增强,病菌不断被消灭,最终可变为无菌免疫。由于布鲁菌为细胞内寄生,故其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病后机体产IgM和IgG型抗体,可发挥免疫调理作用。此外,细胞免疫和Ⅳ型超敏反应所导致的免疫保护及病理损害,在慢性与反复发作的病程中往往交织存在。

  三 、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

  血液是最常用的标本,急性期血培养阳性率高达70%。骨髓在急性期、亚急性期病人均可分离阳性。病畜的子宫分泌物、羊水,流产动物的肝、脾、骨髓等也可作为分离培养的标本。

  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标本接种于双相肝浸液培养基(液相为肝浸液的琼脂斜面)置37℃、5%~10%CO2孵箱中培养。菌落大多在4~7d形成,若30d时仍无菌生长可报告为阴性。若有菌生长,可根据涂片染色镜检,CO2的要求,H2S产生,染料抑菌试验,玻片凝集等确定型别。

  血清学试验

  1.凝集试验:发病1~7d后血清中开始出出现IgM抗体,将患者血清作倍比稀释,标准菌量为1×109个/ml,进行玻片凝集试验,1:200有诊断意义。但当效价≥1:100时应重复进行试管凝集试验,需要在37℃水浴16~20d后观察结果,以1:200~1:400血清凝集者为阳性。用胶乳凝集试验可在6min内判定结果,方法简易可靠。

  2.抗球蛋白试验(Coomb试验):布鲁菌感染患者常出现不完全抗体,需用Coomb试验才能检出。在病程中凝集效价出现增长者有诊断意义。

  3.补体结合试验:一般发病3周后出现IgG抗体,由于此抗体能维持较长时间,故对诊断慢性布鲁菌病意义较大。此试验特异性高,试验结果以1:10为阳性。

  皮肤试验

  取布鲁菌素(brucellin)或布鲁菌蛋白提取物0.1ml作皮内注射,24~48d后观察结果.局部红肿浸润直径1~2cm者为弱阳性,>2~3cm为阳性,>3~6cm为强阳性。若红肿在4~6d内消退者为假阳性。皮试阳性可诊断慢性或曾患过布鲁菌病。

  四、防治原则

  控制和消灭家畜布鲁菌病,切断传播途径和免疫接种是三项主要的预防措施。免疫接种以畜群为主,疫区人群也应接种减毒活疫苗(104M株疫苗皮上划痕接种),有效期约一年。急性病人用抗生素治疗,慢性者除继续用抗生素治疗外,应采用综合疗法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也可用特异性疫苗进行脱敏治疗。

12345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