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病原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的生物学症状
病原性球菌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故又称为化脓性球菌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3个属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奈瑟球菌属。
1.形态与染色
为革兰染色阳性球菌,直径0.5~1.2μm,成葡萄状排列,无鞭毛,无芽胞,不形成荚膜。
2.分类
(1)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不同,葡萄球菌可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萄)、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3种。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偶尔致病,腐生葡萄球菌一般不致病。
(2)根据有无凝固酶,也可将葡萄球菌分为凝固酶阳性菌株和凝固酶阴性菌株两大类。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可被相应的噬菌体裂解,可分为4个噬菌体群。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主要由Ⅲ群菌株引起;Ⅰ群菌株常是医院中严重败血症的流行株;Ⅱ群菌株可产生表皮剥脱毒素。
3.抗原构造
以葡萄球菌A蛋白(SPA)较为重要。SP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90%以上的葡萄球菌有此抗原;SPA可与人和动物的IgG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采用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可开展简易快速的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出;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损伤血小板和引起超敏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葡萄球菌的至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的种类
(1)血浆凝固酶:以能否产生此酶作为鉴定菌株致病性的指标。
(2)葡萄球菌溶血素:能破坏多种细胞,故又称为溶细胞毒素。
(3)杀白细胞素:可损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肠毒素:直接或间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以呕吐为主的食物中毒。
(5)表皮溶解毒素:裂解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使表皮与真皮脱离。
(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1):可抑制毒素脱毒,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低血压性休克。
(7)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SPA):可与IgC抗体的Fe段非特异性结合,竞争性抑制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2.所致疾病
(1)化脓性炎症
伤口化脓性感染、中耳炎、肺炎、脓胸、脑膜炎、心内膜炎、疖痈等。
(2)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症、中毒性休克综合症。
(3)葡萄球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
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一种菌群失调症。
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要点
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主要根据产生凝固酶和耐热核酸酶、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和发酵甘露醇等作为参考指标。
过去认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不致病,但近年来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CNS已经成为医源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而且其耐药性菌株也日益增多。
链球菌属的生物学症状
1.形态与染色
革兰染色阳性,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无芽胞,无鞭毛,幼龄菌可有透明质酸形成的荚膜。
2.分类
根据溶血现象不同,将此属细菌分为: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在血琼脂平皿上,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α溶血;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血琼脂平皿上,菌落周围有2~4mm宽无色透明溶血环,称β溶血;
(3)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血琼脂平皿上,菌落周围无溶血环。
根据细胞壁多糖抗原的不同,将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分为20个群(A~H,K~V)。对人类致病的90%属于A群,多数呈现乙型溶血。
链球菌的至病物和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的种类
(1)脂磷壁酸(LTA),使细菌易于吸附易感细胞。
(2)M蛋白,具有抗吞噬作用。
(3)侵袭性酶,包括透明质酸酶、链激酶(SK)、DNA酶(链道酶,SD)等,均可促进细菌在组织间扩散。
(4)链球菌溶血素,包括对氧敏感的链球菌溶血素O(SLO)和对氧稳定的链球菌溶血素S(SLS)。
(5)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2.所致疾病
(1)A群链球菌所致疾病有:
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如淋巴管炎、蜂窝织炎等)以及其他系统感染(如咽峡炎、中耳炎、产褥感染等)。因产生的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结缔组织使其疏松,链激酶可使纤维蛋白溶解,而链道酶分解DNA使脓汁稀薄;故以上侵袭性酶均可帮助细菌的扩散,引起扩散性炎症。
变态反应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包括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中毒性疾病:红疹毒素引起的猩红热。
(2)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
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验的关系
绝大多数A群链球菌可产生SLO。SLO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85%~90%链球菌感染的患者,于感染后2~3周至病倒后数月到1年内可检出SLO抗体。风湿的热病人血清中的SLO抗体显著增高,活动性病例升高更为显著,一般其效价在1:400以上。因此,测定SLO抗体含量,可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或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