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病毒缺少增殖所需的酶系统、能量和原材料,只能在有感受性的活细胞内进行增殖。病毒增殖的方式是以其基因为模板,合成与原来一样的基因。这种以病毒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复制的方式称为自我复制。
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转录,翻译出相应的病毒蛋白质,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人和动物病毒的复制周期主要包括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四个步骤。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一)温度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以下的温度,特别是在千冰温度(一70℃)和液氮温度(一196℃)下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大多数病毒于50℃一60℃ 30分钟即被灭活。热对病毒的灭活作用,主要是使病毒衣壳蛋白和包膜病毒的糖蛋白刺突发生变性,因而阻止细菌吸附于宿主细胞。热也能破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使病毒不能脱壳。
(二)pH大多数病毒在pH68的范围内比较稳定,而在pH5.0以下或pH9.0以上迅速灭活,但不同病毒对pH的耐受能力有很大的不同。
(三)射线r线和x线以及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有些病毒经紫外线灭活后,若再用可见光照射,因激活酶的原因,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故不宜用紫外线来制备灭活病毒疫苗。
二、化学因素
病毒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一般较细菌强,可能是病毒缺乏酶的原故。
(一)脂溶剂包膜病毒的包膜含脂质成分,易被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所溶解。因此,包膜病毒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即被胆汁破坏。乙醚在脂溶剂中对病毒包膜具有最大的破坏作用,所以乙醚灭活试验可鉴别有包膜和无包膜病毒。
(二)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病毒对这些化学物质都很敏感。
第五节 朊粒
朊粒(prion)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最初还称朊病毒。其最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K抗性,不溶于去垢剂的PrPs(serapie prion protein),至今未查到任何核酸。
正常人及动物脑组织基因亦编码一种与PrPs相似的PrPc(cellular prion protein)蛋白,对蛋白酶K敏感、溶于去垢剂。
PrPc与PrPsc的氨基酸序列相似,但二者分子构型不同。现认为PrPsc是PrPc的病理构型。PrPc通常情况下是无害的.但转变为PrPsc时即具有致病性和传染性。
朊粒在人和动物中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为一种潜伏期长,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主要包括人的震颤病或库鲁病,克一雅病及其变种,格一斯综合征,致死性家族失眠症;动物的羊瘙痒病、牛海绵状脑病或疯牛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