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4.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6.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
7.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
8.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9.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10.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11.体液指人体所有的液体。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12.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二、填空题
1.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中间环节
2.内环境稳态(内稳态)
3.40%~50% 37%~48% 升高 降低
4.7%~8%
5.白蛋白 球蛋白
6.血浆 组织液
7.晶体渗透压 NaCl
8.不变 不变
9.7.35~7.45 NaHCO3/H2CO3
10.5.0×1012/L 4.5×1012/L 雄激素
11.120~160 g/L 110~150 g/L
12.大 破裂
13.0~15 mm/1 h 0~20 mm/1 h
14.蛋白质 铁
15.促红细胞生成素 雄激素
16.血浆 血细胞
17.维生素B1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8.促红细胞生成素
19.(4~10)×109/L 50%~70% 20%~40%
20.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21.敏锐的趋化性 吞噬能力
22.(100~300)×109/L 增加
23.血栓 止血
24.因子Ⅲ 组织中
25.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
26.酶促化学 加快
27.抗凝血酶Ⅲ 肝素
28.草酸盐 柠檬酸钠
29.血浆 浓缩红细胞
30.红细胞 血清
31.AB型 B型
32.A或AB B或AB
三、判断题
1.√ 2.√ 3.√ 4. × 5.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C 2.B 3.B 4.A 5.C 6.A 7.B 8.A 9.D 10.B 11.C 12.A 13.C 14.B 15.B 16.D 17.A 18.C 19.D 20.B 21.B 22.A 23.B 24.C 25.A 26.D 27.B 28.D 29.A 30.C 31.A 32.B 33.C 34.D 35.C 36.B 37.B 38.B
(二)多项选择
1.AC 2.AC 3.BD 4.BD 5.AC 6.AC 7.BE 8.CD 9.BE 10.AD 11.AB 12.BD 13.AC 14.CE 15.AC 16.DE 17.CD 18.BD 19.AE 20.BE 21.ABCE 22.BCD 23.BDE 24.ACDE 25.ABCDE 26.ACD 27.ABC 28.ABCDE 29.ABCD 30.ABCDE 31.ABE 32.ABCDE 33.ABCD 34.ABCD 35.ABC 36.ABD 37.ABC 38.ACDE
五、简述题
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液体环境,亦称为内环境。其生理意义:一是参与机体代谢的各种酶均需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一定离子浓度;二是对维持机体细胞形态和功能也起重要作用。
2.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其生理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
3.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其大小用血沉来测定,血沉值越小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大,血沉值越大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小。魏氏法测得正常男性血沉值为0~15 mm/1 h;女性为0~20 mm/1 h.
4.其功能:①吞噬和消灭病毒、疟原虫、真菌、结核分支杆菌等致病菌;②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③识别、清除衰老的血细胞;④参与体内铁和胆色素代谢。
5.其功能:①参与生理性止血;②促进血液凝固;③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6.其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
7.其生理功能:①运输功能;②缓冲作用;③参与机体免疫功能;④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⑤参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8.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纤维蛋白和因子Ⅰ水解的过程。基本过程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其作用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使血流通畅,保持血管内血液处于液态。
六、论述题
1.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有铁和蛋白质。铁的来源有两方面:一为食物中摄取Fe3+,维生素C将Fe3+还原为Fe2+,Fe2+在酸性环境中易被吸收,每日约吸收1mg左右。二为红细胞在体内破坏释放出来的Fe2+重新被机体利用。蛋白质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分解后的多种氨基酸,在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内的聚核蛋白体处合成珠蛋白,作为血红蛋白组成成分。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维生素B12、内因子和叶酸。叶酸正常每日由食物中摄取50~100μg.它直接参与细胞核中DNA的生物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成熟。维生素B12能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促使贮存型四氢叶酸活化,而促进DNA的合成。内因子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粘蛋白,它可保护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而间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2.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异物的侵入,如各种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1)中性粒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于细菌侵入部位和受损组织部位而大量吞噬细菌和消除损伤死亡的各种组织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在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复合物的作用下,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如下作用: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作用。
(4)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是:①吞噬并消灭致病的微生物;②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③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④能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清除衰老的细胞碎片。
(5)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即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挥作用。
3.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主要区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形成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管内血液之中。当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或基膜,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过程如下。
(1)血浆中因子Ⅻ接触受损血管壁的胶原纤维或基膜被激活为Ⅻa.
(2)在Ⅻa的摧化下,因子Ⅺ被激活为因子Ⅺa.
(3)在Ⅺa的摧化下,因子Ⅸ被激活为Ⅸa.
(4)因子Ⅸa、因子Ⅷ、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摧化因子Ⅹ,使其活化为Ⅹa.
(5)因子Ⅹa、因子V、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一复合物,称为凝血酶原激活物。整个形成过程参与的因子较多,反应时间较长。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指血管壁受损伤外,机体其他组织亦受损伤并释放凝血因子参加凝血的过程。
(1)组织损伤释放出因子Ⅲ(组织凝血致活素)进入血液后与Ca2+、因子Ⅶ共同组合成复合物。
(2)在因子Ⅲ、Ca2+、因子Ⅶ复合物摧化下因子Ⅹ转变为Ⅺ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过程较内源性凝血系统参加因子少,反应时间短。
4.在血管无明显损伤或破裂的情况下,心血管内也经常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说明在心血管系统正常时也发生凝血过程。然而,在正常机体内血液并没有凝固,却处于流动状态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2)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
(3)正常血浆中存在着肝素、抗凝血酶Ⅲ等抗凝物质,使凝血过程发生极为缓慢。
(4)血流迅速,一旦血浆中某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迅速得到稀释,并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清除。
5.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有两种抗原:A凝集原和B凝集原。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不同,将血型分为四型:红细胞膜上仅有A凝集原者为A型;仅有B凝集原者为B型;两者均有者为AB型;两者均无者为O型。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抗体”,即出生半年后,血浆中出现抗体,对抗自己所没有的抗原。A型血的血浆中有抗B抗体;B型含抗A抗体;AB型不含抗体;而O型则含有两种抗体。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土建职称房地产经纪人公路检测工程师建筑八大员注册建筑师二级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城乡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登记代理公路造价师公路监理师化工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计量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