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最为关注的教育学派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D
【解析】:这是批判教育写学派阿普尔提出的。
2.下列说法有悖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A.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开始
D.当地社会在终身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在实践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阻碍,拓展到社会中去。
3.赞科夫主张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所依据的是()。
A.最近发展区域理论
B.隐性知识理论
C.先行组织者理论
D.支架式教学理论
答案:A
【解析】:最近发展区要求走在孩子前面。
4.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
D.内因与外因相交互用论
答案:C
【解析】:遗传决定论是单因素论中的一种,强调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成熟论属于心理学,及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外铄论强调外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如题目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从外因来看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5.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D.教育必须为现代化服务
答案:A
【解析】:考查我国现代教育方针
6.双规学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另一轨是“职业性”,
以下关于这种学制形成方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两条轨道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B.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C.学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D.学术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答案:C
【解析】:学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相当于单轨制,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相当于双轨制。
7.教育界尝试以综合课程加强学科之间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
A.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广域课程、相关课程、核心课程
C.核心课程、相关课程、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
答案:B
【解析】:考查课程设置掌握情况
8.布鲁纳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A.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B.高速度原则、高难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C.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彻底性原则
D.及时反馈原则、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映原则
答案:A
【解析】:纯粹记忆题,考查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掌握情况。
9.学生出现下列哪种情形,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惩罚来教育
A.认知错误
B.明知故犯
C.作业错误
D.情绪失控
答案:B
【解析】:惩罚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防止这种行为再次发生的教育手段。选项中的ABC都是学生可能会发生的正常的行为,只有B是不良行为。
10.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过程作文教学法“,根据舒尔曼“教学的知识基础”理
论,该教师运用的是()。
A.学科教学知识
B.教育情境知识
C.课程知识
D.基于学生的知识
答案:A
【解析】:舒尔曼“教学的知识基础”强调教师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学效率的有效保障。提出了教学需要七类教师知识的支撑:学科知识(contentknowledge,简称CK)、一般教学法知识(generalpedagogicalknowledge)、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学生知识(knowledgeoflearners)、教育环境的知识(knowledgeofeducationalcontext)、有关教育宗旨、目的等知识(knowledgeofeducationalends,etc.)①。在舒尔曼的教师专业知识分类中,与课程内容(content)直接相关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学科知识(CK)、另一类是学科教学知识(PCK)。学科知识是指某学科中的概念、原理和具体的技巧方法。一般来说,这些重要的原理、概念和技巧方法是确定的,它们是课程建构的框架。
11.体谅模式对立者围绕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人际与社会问题,编制一套《生命线》情景教材,发展青少年人际与社会技能,这套教材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
A.敏感情性、证明规则、你怎么办
B.敏感情性、证明规则、你期望什么
C.敏感情性、你期望什么、你怎么办
D.证明规则、你期望什么、你怎么办
答案:A
【解析】:体谅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对青少年实施三方面的教育:及敏感情性(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怎么办(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12.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这项要求属于教学目的层级中的()。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答案:B
【解析】: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规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13.有学者强调,教育要根据一个民族的固有特性来进行,这种观点体现了()。
A.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B.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C.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D.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答案:C
【解析】:民族特性属于文化范畴,因此选C。
14.在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学校中与乐教最为相关的是()。
A.庠
B.成均
C.序
D.泮宫
答案:B
【解析】:古代,序和校是两种不同对象层次的教育机构,前者是面向奴隶贵族,后者面向平民和奴隶,乐教在成均。
15.“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一关乎学习过程的论述出自()。
A.论语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答案:D
【解析】:出自荀子的《君子之学美其身》。
16.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鸿儒,其有别于儒生,通人,文人的显著特征是()。
A.博览古今
B.讲授章句
C.兴论立说
D.上书奏记
答案:C
【解析】:考查王充的教育思想。
17.下列唐代中央官学中,对学生入学年龄限制最为宽松的是()。
A.国子学
B.太学
C.四门学
D.广文馆
答案:C
【解析】:考查唐朝官学体系。
18.北宋“熙宁兴学”强调实用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是编写和颁行《三经新义》。所谓“三经”是指《诗》《书》和()。
A.《礼仪》
B.《周礼》
C.《礼记》
D.《大戴礼记》
答案:B
【解析】:考查背诵“熙宁兴学”内容
19.中国近代科举考试改革中,清政府正式提出设立“经济特科”是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百日维新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答案:D
【解析】:考查清朝科举考试制度。
20.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向中国勒索战争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出于在华长远利益考虑,后来部分国家退回了部分赔款。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其经费主要来源于()。
A.英国退回的部分赔款
B.美国退回的部分赔款
C.法国退回的部分赔款
D.德国退回的部分赔款
答案:B
【解析】:考查庚子退款。
21.“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并形成了不同派别。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潮的知识分子有别于其他派别的主张是()。
A.靠自己的辛勤工作去获取教育经费
B.工学并立,扫除“贵学贱工”的千年旧见
C.“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拿所得,各取所需”
D.知识青年与工农打成一气,创造“真正人的生活”
答案:D
【解析】:考查五四时期教育思潮。
2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后,他将职业教育概括为()。
A.使动手的读书,使读书的动手
B.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C.联络和沟通教育界与职业界,参与全社会发展
D.为个人谋生,社会服务,国家和世界发展作准备
答案:B
【解析】:考查黄炎培教育思想。
23.1938年3月,毛泽东为“抗大”题写办学方针,成为教育工作首位的是()。
A.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B.坚持不懈的抗战信念
C.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D.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答案:A
【解析】:考查抗日时期革命根据地教育方针。
24.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派队古希腊教育做出的主要贡献是()。
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确立了“七艺”的课程体系
C.形成了自由教育理论的体系
D.提出了遵循自然的教育原则
答案:A
【解析】:智者派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又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确定教育内容“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把政治知识和道德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25.相对于古希腊教育思想而言,以西塞罗为代表的古罗马教育思想更具有()。
A.理想主义取向
B.相对主义
C.思辨主义
D.实践性取向
答案:D
【解析】:考查西塞罗教育思想
26.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认识取向,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
A.教育目标侧重个性发展
B.重视古典人文学科的学习
C.教育对象偏重上层子弟
D.关注现实生活
答案:A
【解析】:考查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特点。
27.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消极教育”意指()。
A.教育作用有限
B.教育在于等待儿童的自然发展
C.教育对于儿童发展难以积极作用
D.教育需遵循儿童天性,防范外界不良影响
答案:B
【解析】:考查卢梭自然教育是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防止儿童变坏。
28.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包括“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其中“必要的目的”指()。
A.与儿童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关的目的
B.与儿童奠定必要的文化知识基础
C.与儿童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道德观念有关的目的
D.与儿童形成经验、思辨、同情、审美、社会、宗教等多方面兴趣有关的目的
答案:C
【解析】:考查赫尔巴特教育目的
29.福禄贝尔重视发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他将游戏理解为()。
A.儿童的外部肢体活动
B.儿童创造性自我活动的表现
C.对儿童实施基础教育的最佳形式
D.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的手段
答案:B
【解析】:考查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
30.美国公立初等教育在19世纪上半叶发展与进步的主要表现为()。
A.进步教育运动的开展
B.地方教育税与强迫入学制度的建立
C.“回归基础”与“生计教育运动”的开展
D.赫尔巴特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实践推广
答案:B
【解析】:考查美国19世纪上半叶公立教育
31.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创办新式大学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借鉴国外经验,其学习与借鉴的主要国家对象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C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主要借鉴德国经验模仿德国。
32.美国进步教育运动因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而发生明显转向,具体表现为()。
A.从中等教育转向初等教育
B.从重视集体教学转向重视个别教学
C.从教育理论研究转向进步学校实验研究
D.从强调儿童自由发展转向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职能
答案:D
【解析】:美国经济危机前强调儿童自由发展,经济危机后,转变为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职能。
33.20世纪前半期法国“新大学同志会”为实现民主教育和择优录取而推行的教育改革运动是()。
A.新学校运动
B.统一学校运动
C.公立学校运动
D.大学推广运动
答案:B
【解析】:考查法国20世纪前半期高等教育变革
3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勤奋感
B.自主性
C.自我同一性
D.亲密感
答案:C
【解析】:勤奋感是小学任务;自主性是18个月-3岁时的任务;亲密感是成年初期的任务。
35.丽丽是个害羞的女生,即将参加演讲比赛。如果她是内控型的人,她很可能将演讲的成功归因于()。
A.自己具有这个能力
B.认真的准备
C.运气好
D.任务要求简单
答案:B
【解析】:内控性的人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
36.某学生花20分钟学习一首短诗刚好成诵。为了防止遗忘,他又继续学习了10分钟,这种学习属于()。
A.适度学习
B.过度学习
C.掌握学习
D.意义学习
答案:B
【解析】:过度学习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过度学习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
37.某学生在体操技能训练中表现为: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多余动作有所减少,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但动作技能尚未达到自动化()。
A.操作定向阶段
B.操作模仿阶段
C.操作熟练阶段
D.整合阶段
答案:D
【解析】:考查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38.学生采用画图表或提纲的方式整理所学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资源管理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答案:D
【解析】:考查学习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努力管理、学习环境管理、社会支持管理;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调节策略;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举例子、提问策略等。
39.以下属于教育科学定性研究特性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
A.倾向于采用演绎的思维方式
B.把自然情景作为资料的直接来源
C.更加关注研究过程,而不只关注研究结果
D.资料收集与呈现通常采用文字或图片的方式
答案:A
【解析】:定性研究主要采用归纳的方式
40.为了探讨家庭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某研究者提出了“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身心发展相关”的研究假设,这个假设属于()。
A.方向性假设
B.非方向性假设
C.解释性假设
D.预测性假设
答案:A
【解析】:方向性假设是对研究事务之间的关系做大致的数量关系推测;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内部的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预测性假设是对事务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学推断。因此,本体选A。
41.如果抽样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和变化,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研究者应该避免采用的取样方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答案:B
【解析】:系统随机抽样的缺点是当抽样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和变化时,系统抽样会导致严重的抽样误差。
42.从理论上讲,具有最佳区分度的试题的难度值是()。
A.1.00
B.0.75
C.0.50
D.0.25
答案:C
【解析】: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被试者情况的分辨能力的大小,主要用于评价以选拔为目的的选题。试题区分度高,可以拉开不同水平应试者分数的距离,使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而区分度低则反映不出不同应试者的水平差异。中等难度的试题区分度较大。
43.根据伦理原则,不能用以检验“体罚会导致儿童反社会行为”这一假设的研究方法是()。
A.经验总结法
B.教育访谈法
C.教育实验法
D.教育问卷法
答案:C
【解析】:伦理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尊重研究对象依法享有的一切权利;必须承担保护研究对象的责任,使其权益免受研究活动的侵害;必须保证研究结果被合法、正当地加以利用。
44.真实验与准实验的最大区别在于()。
A.自变量个数不同
B.因变量测评方法不同
C.无关变量个数不同
D.无关变量控制程度不同
答案:D
【解析】:真实验是指能随机抽取和分派被试,保证各族被试等质,系统操纵自变量,完全控制无关变量实验。准实验是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只能按现存班级或组群进行,也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素,只能尽量减少误差的一种实验。
45.某初中三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门学科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如下。其中平均数的代表性程度最高的学科是()。
A.语文:79.3
B.数学:85.2
C.英语:90.4
D.物理:75.5
答案:C
【解析】:考查定量分析方法中的平均数,它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学生的平均分越高证明学生之间的差距越小,因此选C。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因材施教有悖于教育公平。
【解析】:错误。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因材施教并不是差别对待,而是根据学生发展差异性,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所以并不是有违教育公平,教育公平要求公平对待学生,但是并非平均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应按照学生特性进行教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展。
47.《学记》所说的“教学相长”本义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解析】:错误。
在《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是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强调的是教师的学习。他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
48.合作学习是一种合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的学习方法。
【解析】:错误。
维果茨基在探讨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时,提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而合作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尤其是与自己能力相差较大的同伴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列举三种利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点的教育措施。
【解析】
(1)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字生的实际出发,使教育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长善救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引导学子纠正自己的锫误。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3)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与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使教学的任务、教材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是儿童可接受的。既不要负担过重,也不能轻而易举,要高于儿童现有水平,保持一定难度,要在能力尚处在形成状态的“最佳发展区”内,引导儿童经过努力去解决问题。贯彻这一原则,要准确了解和估计幼儿接受能力和智力体力发展水平,采取合理教学结构,恰当地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教学。
50.简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泰勒课程编制原理的发展。
【解析】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首创“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所提问题可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布鲁姆目标分类也是围绕教育目标展开的,但是他将泰勒的目标课程编制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对目标问题的分类,更为具体,使之可测量,可观察,为教学及其评价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1)可以按学习目标的要求,分层次提出问题;分层次提出问题—认知性问题
认知性问题:它是对知识的回忆和确认。
(2)分层次提出问题-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它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比较和证明某个观点。
51.简述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教育举措。
【解析】战时须作平时看: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内容大致有:一、要求战时,学制、课程、秩序、经费等都应该以平时为原则,“以维持正常教学为主旨”。二、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训练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三、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即一方面要求教育青年学生信仰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立民族之自信”。这个政策使得一批高校西迁,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延续发展;还建立了一批国立中学,对中等教育的发展起了稳定作用。
52.简述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理论。
【解析】德韦克等人综合以前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认为,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关于能力的本质及特性的潜在理论。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她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是能力实体观和能力增长观。
持能力实体观的人认为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特质,持此观念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或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避免被别人看不起;持能力增长观的人则认为能力可随学习而增长,持此观念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53.简述问卷调查中封闭式问卷题目答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解析】
1.关于问题要求
(1)关于问题的内容和表述,要选择适当的问题类型:应回避有关社会禁忌、个人爱好及个人隐私;每题只能包含一个观点,避免似是而非。
(2)关于题目的数量:问卷的长度要适当,避免问题太多使答题者产生厌倦情绪,一般20-30分钟为宜。
(3)关于题目的排列。问题的排列要做到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
2.关于答案要求
(1)是否式。所选选项只有两项,从中选择一个,作为问题答案。
(2)多项选择式,也称菜单式。从多种答案中选择一个最适宜的。
(3)排序式。要求被试按照一定标准对选项进行比较,然后进行排序。
(4)等级式。选项为多等级,要求被试权衡之后做出选择。
(5)定距式。答案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
3.分层次提出问题一应用性问题
应用性问题:它主要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
4.分层次提出问题--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它主要让学生透彻地分析和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对自己的观点逬行辩护。
5.分层次提出问题--综合性问题
综合性问题:它能使学生系统地分析和解决某些有眹系的知识点集合。
6.评价性问题:理性地、深刻地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
7.在问题设计中,提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
材料1:我们真的需要学校吗?不是指教育,而是强制上学:6节课一天,一周五天,一年九个月,十二年。这个死规矩是否真的必要?如果真有必要,原因何在?不要以阅读、写作、算术来搪塞,因为有200万“在家上学的学生”对这种老生常谈早已置之不理。如果这还不算,有一批美国名人从来没有像我们的孩子受过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修理,仍然出类拔萃,独领风骚。
材料2:美国学者亚历山大?英格利斯认为学校具有以下6种功能:
①修正或调解作用
②整合作用
③分析和指导作用
④分拣作用
⑤选拔作用
⑥预备教育的作用。
如此这般政府不会遇到挑战,而公司永不缺乏听话的劳动力。
根据约翰?泰勒?盖托著,汪小英译《上学真的有用吗?》改编。
(1)结合材料1分析学校教育日趋制度化带来的影响。
(2)材料2所说的六种学校教育功能中,哪些属于负功能?哪些属于隐性功能?这些功能必然存在吗?请举例说明。
(3)针对材料1、2反映的问题,现代教育制度应做哪些改进?
【解析】
(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严格意义上的学习教育在19世纪下半期已基本形成。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教育的负向功能是针对教育对社会和个人作用产生的消极的不良的后果。材料中的分拣作用和选拔作用都是负向功能,它复制了现有的教育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教育的隐性功能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例如整合作用、分拣工作、以及选拔工作。这些功能不一定存在,,教育的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3)首先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使年青一代健康成长。其次,学校教育努力绐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最后,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国家的授权和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前提,制定教育目标,极力避免负向功能的产生。
55.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相继颁布实施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和《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试述评其中有关系统知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规定及其实施结果。
【解析】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综合教学大纲”,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成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劳动教学法”,在实施新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了劳动的教学法;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和设计教学等。
结果:出发点是为了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它打破了学科界限,仅着眼于现实生活,忽视了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1931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成为3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结果: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普通教育知识,并对培养有足够读写能力的、能很好掌握科学基本知识的学生以升入中等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的这个任务,执行的不能令人满意。
56.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做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某学校规定:今后每次考试都将根据前次考试成绩,给全学年学生安排考场。成绩前50名学生在第一考场,51-100名的学生在第二考场,依次类推。
(1)这种做法试图通过影响哪种心理需求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2)试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3)从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关系的角度对这种做法的有效性作出分析。
第一题【解析】
(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种做法是通过影响学生缺失性需要的自尊需要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学校通过排名,造成学生们地位上的不平等,差学生容易感到羞耻和羞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自尊的需要而有了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遵循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并不是线形关系,而是倒U形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强度适宜时,学习效果最佳;动机强度过强和弱的时候会影响学习效果,不宜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根据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以上做法的有效性值得商榷。当学生们学习动机过强,急于通过学习成绩获得自尊的时候,学习效果未必很好;而且,当学生的自尊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孩子的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都得不到满足,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和自我的实现。
Ⅱ.小学语文教师王老师酷爱传统文化,他在语文教学中感到,借助繁体字可以帮助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于是,他计划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申报课题,在学校科研顾问黄教授帮助下,开展改善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请按照要求大体。
(1)试为该课题设计一个课题名称,
(2)请为该课题设计文献检索的主题词和文献综述的基本框架。
(3)该课题的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样本是什么?
(4)请按照凯米斯程序,说明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及每一步骤的具体要求。
第二题【解析】
1.关于繁体字有利于学生生字理解记忆的研究
2.繁体字:认字规律,记忆影响因素;学生记忆研究;繁体字教学;
文献综述框架:
第一部分:绪论。关于繁体字现代研究背景,学生识字规律和所受影响因素,以及学生使用繁体字的优势
第二部分:历史发展状况与评价,关于繁体字教学的历史阶段划分,和繁体字教学研究各阶段状况概述与评析,和出现的新的问题和方法。
第三部分:当前繁体字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状况和评价,重要代表流派取得的研究结果,当前不足,提出应当研究的问题与思路,比如繁体字教育。
第四部分:未来繁体字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研究趋势。
第五部分:研究改进的建议,主要是作者对研究繁体字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识字发展的新思路。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列出直接有关的文献目录。
3、研究主体:王老师;研究对象:王老师所在学校的小学生;研究样本:王老师所在班级学生
4、凯米斯对行动研究过程步骤的描述更多地继承了勒温的传统,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式发展圈都包括了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螺旋发展式行动研究。计划(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它包括了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设想);行动(实施计划,即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观察(即考察,这一环节的认为是搜集资料,从而对行动的整个过程、获得的结果、行动的背景等尽可能有详细的了解);反思(反思是对行动结果及其原因进行思考)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土建职称房地产经纪人公路检测工程师建筑八大员注册建筑师二级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城乡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登记代理公路造价师公路监理师化工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计量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