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要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课堂中心论
D.程序课程论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学科中心课程论强调学校教学应该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12、某校大力美化了校园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了校风校训、班风班训等。这种现象说明该校重视()。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经验课程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13、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并针对学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课程是()。
A.正式课程
B.综合课程
C.校本课程
D.地方课程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14、学生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杜威
C.罗杰斯
D.凯洛夫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学生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学科中心(知识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社会中心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
15、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是()。
A.必修课程
B.校本课程
C.地方课程
D.选修课程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课程。必修课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共性,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而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研习的课程。地方课程是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而开设的课程,
16、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体现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A.逻辑组织
B.直线式组织
C.心理组织
D.纵向组织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直线式组织是前后内容不重复的,螺旋式组织是内容不断重复出现,不断加深和扩展。纵向组织即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17、下列表述与现代意义的“课程”含义最不接近的是()。
A.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B.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C.一切的课程内容应当从学术(学问)中引申出来
D.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记忆难度:容易(0)一般(0)难(1)笔记:记笔记听课程
18、下列观点,不属于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是()。
A.儿童是课程的核心
B.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C.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D.课程内容应该与儿童的经验相结合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是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9、简述综合课程的分类。
参考答案:统计:本题共被作答0次。参考解析: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相关课程。相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2)融合课程。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日,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3)广域课程。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4)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20、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参考答案:统计:本题共被作答0次。参考解析:课程实施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一是可传播性。即向各地学校推行的程度;二是可操作性,即使用时的方便程度:三是和谐性,即与流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四是相对优越性,即相对于原有课程而言新课程的长处。
(2)交流与合作。交流可以是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实施者之间的交流。经常交流有关课程计划方面的情况,并能达成如何实施的共识,对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负有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等职责。首先,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做好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动员,使教师理解新课程的意义和含义,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4)教师的水平。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最直接的参与者。新的课程计划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形成新课程的理念。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方法。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需要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最直接的支持者应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如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如新闻媒体的舆论支持、家长的理解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