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教师招聘考试 >>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 教师理论 >> 2017重庆教师招聘幼儿教育理论模拟题

2017重庆教师招聘幼儿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题二 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7-05-10  【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三岁左右的儿童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第一反抗期”。故选D。

  2.B【解析】安全型依恋最有利于儿童成长。故选B。

  3.C【解析】智力是智商的内容。故选C。

  4.B【解析】情绪激动对学习与之相匹配的词汇有利。故选B。

  5.A【解析】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成熟势力说”是由格塞尔提出的。故选A。

  6.D【解析】“前读写”阶段是指在书面语言(读和写)发展之前的阶段。学前期只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不是严格要求儿童尽量多识字,而是培养兴趣,为书面语言的发展做好准备。故选D。

  7.B【解析】幼儿园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物质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幼儿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质要素的总和。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精神环境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的精神因素的总和。狭义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故选B。

  8.B【解析】家庭物质环境决定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富裕家庭的幼儿可以享受舒适的生活和优良的学习条件,如充实而实用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科学营养的饮食起居等,从而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故选B。

  9.D【解析】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选D。

  10.A【解析】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和品德,虽然水平低,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它们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故选A。

  11.A【解析】单词句是1至1岁半婴儿使用的主要句型。故选A。

  12.C【解析】动机是推动人的活动并使人的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故选C。

  13.B【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20世纪关于儿童思维影响最大的理论。故选B。

  14.C【解析】这是表达了小孩的愿望,属于愿望性想象。故选C。

  15.C【解析】从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看,它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和导向的作用。故选C。

  二、填空题

  1.维持一定目标动力机制

  2.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无意有意

  4.自觉意识性策略方法

  5.数量质量

  6.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复合体

  7.数量形时间空间

  8.5~6岁前

  9.集体教学(上课)

  10.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11.教育心理学

  12.威特金

  13.逃避性条件作用

  14.移情

  15.易变外露稳定有意控制

  16.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7.视敏度

  18.兴趣情绪

  19.记忆表象想象表象记忆表象

  20.直观行动思维直观的行动的

  三、判断说明题

  1.√

  2.√

  3.×【解析】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

  4.×【解析】游戏虽然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却不是生活本身。它是幼儿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在假想的、虚构的游戏情景中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因而,游戏是有一定的虚构性的。

  5.×【解析】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与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出生至1岁儿童的特征如下。

  (1)生理发展。在第一年里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最快,身高的增长值是出生时的50%,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此时,婴儿的身体虽渐渐强壮了,但仍然十分孱弱;在对儿童进行生活护理时,要力求讲究卫生,精心细致,动作轻柔;要合理地喂养,促进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2)心理与动作发展。

  感知觉的发展: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了基本的视觉能力,出生不到1周岁的新生儿就有了基的视觉能力,出生不到1周岁的新生儿就已经具备了颜色视觉能力。2~3周岁的婴儿已能安静地听一些声响。

  动作发展:儿童动作发展包括身体的协调和手眼动作的协调两个方面。在第一年中,儿童身体动作发展迅速,最先学会抬头,然后是俯撑、翻身和爬。手眼协调动作是按

  眼睛的视线去抓住所见物体的手眼配合动作。

  认知发展:儿童6个月以后常常发出各种声音,如“妈妈”“爸爸”等声音,这些连续的音节,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而且这时也能开始听懂一些语词的简单含义,渐渐还会发出一些表示意愿的声音来。

  社会性发展:儿童最早认识的人是母亲(或其他直接抚育他的人),最初和母亲的交往是通过眼睛对视进行的。这是人际交往的开始,是人类特有的交往需要的最早表现。半岁以后的婴儿就会表现出对亲人的依恋不舍和对陌生人的拒绝,这是婴儿社会性认知能力发展的突出表现,表明婴儿已能辨别陌生人,对社会事物已有初步的记忆力和辨别力。

  出生至1岁儿童的教育如下。

  根据儿童第一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其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给儿童以身体和精神上的满足;②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③提供适量的玩具;④儿歌;⑤音乐教育。

  2.【答案要点】

  (1)家庭生育决定幼儿的生理基础。

  (2)家庭环境影响幼儿的发展。①家庭的物质环境决定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条件;②家庭的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家庭教育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相比较于其他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具有不可代替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强烈的感染性;②特殊的渗透性;③鲜明的针对性;④天然的连续性;⑤特殊的继承性。

  3.【答案要点】

  (1)目标模式。该模式强调课程目标的制定,强调课程目标的层层分解并落实于具体的教育活动,强调根据课程目标是否落实和达成来评价教育的结果。

  (2)过程模式。该模式淡化课程目标的预设,强调儿童活动的过程;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组织中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尊重儿童的选择和创造;淡化根据客观标准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自我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

  4.【答案要点】

  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特点的主要表现如下。

  (1)3岁左右的幼儿,游戏中间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2)4岁左右的幼儿,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3)5岁以后,幼儿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5.【答案要点】

  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又称随意运动,它是意志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意运动是在无意运动(即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其基本特点如下。

  (1)目的性。目的是指自觉地预想到的结果。有意运动的目的性是指人在完成某一有意运动时,在头脑中预先产生了运动的目的。

  (2)主动性。有意运动的主动性是指有意运动是主动支配自己肌肉的运动,而不是被动的无条件反射。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人之所以能够做出某种有意动作,是因为过去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学会了这种动作。原来纯粹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被动运动,通过暂时联系的建立转化为由内部的言语动觉刺激所引起的主动运动。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幼儿、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幼儿。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幼儿而起作用,教师应该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第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恰当的教育与教学措施。第二,要考虑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三,要考虑个体差异,包括对物体的感知、经验、判断推理水平、情感、意志、兴趣和需要等差异。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必须接受教师的合理指导。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课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主要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以及空间布置(如座位的排列)。社会环境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幼儿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伴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条件、实质、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组织教学活动(如演讲、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与幼儿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辩等),从而引导幼儿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端正态度。

  ③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2.【答案要点】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幼儿言语在发展中容易出现音准差、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等问题。教育者要针对其易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主要的问题表现及教育措施如下。

  (1)音准差问题及教育措施。

  一是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问题表现:3~4岁的幼儿由于生理上不够成熟,不能恰当地支配发音器官,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出现发音困难。

  教育措施:正确的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特别是对3~4岁的幼儿,可以用说儿歌、绕口令等方法,引导他们多作发音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应要求幼儿努力做到发音清楚。

  二是方言影响。

  问题表现:发音除受生理成熟的影响外。更受环境和教育影响。方言,是幼儿发音不准的又一因素。环境中的方言可能导致幼儿发音不准,对幼儿发音影响极大。

  教育措施: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以普通话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也应配合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音环境,以促进其语音的良好发展。

  (2)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一是语气的掌握。

  问题表现:由于生理的和经验等方面因素,幼儿不会正确运用语言表情技巧。

  教育措施: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教学,让幼儿朗诵诗歌、复述故事,来帮助幼儿掌握这些技巧,对有些不良习惯,要及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给予坚决地纠正。

  二是幼儿口吃。

  问题表现: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幼儿的口吃,部分是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紧张。另一种原因,可能是来自模仿。幼儿的好奇心和好模仿的心理特点,使他们觉得口吃“好玩”,加以模仿,不自觉地形成习惯。

  教育措施:解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特别是4岁以后,幼儿已经出现对自己语言的意识,如果对其口吃现象加以斥责或过急要求改正,将会加剧其紧张情绪,使口吃现象恶性循环。甚至由此导致幼儿避免说话,或回避说出某些词,难以纠正口吃。如果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还将对幼儿的性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孤僻等性格特征。

  六、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琪琪父母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幼儿来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具体而言:①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②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③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12
纠错评论责编:354027874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