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 )。
A.成正方向变化
B.成反方向变化
C.不相关
D.完全等价
[答案]:B
[解析]:一般而言,产品自身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参见教材P1。
2.需求量的变动是指( )。
A.由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B.由于消费者偏好的变动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C.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D.需求曲线的移动
[答案]:C
[解析]:选项ABD都是关于需求变动的描述。需求量的变动,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是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参见教材P2。
3.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价格上升,供给增长,价格下降,供给减少,这种变动表现为( )。
A.供给曲线发生位移
B.需求曲线发生位移
C.供给沿供给曲线变动
D.需求沿需求曲线变动
[答案]:C
[解析]:价格上升,供给增长,价格下降,供给减少,这种变动表现为供给沿供给曲线变动。参见教材P3。
4.已知某一时期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D=50-5P,供给函数为S=-10+5P,则均衡价格为( )。
A.4
B.5
C.6
D.1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价格,所以令50-5P=-10+5P,解除P=6。参见教材P4。
5.在我国,保护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 )。
A.平衡措施
B.干预措施
C.紧急措施
D.引导措施
[答案]:B
[解析]:在我国,保护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参见教材P5。
6.最高限价的目标是( )。
A.保护消费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B.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C.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D.保护生产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最高限价的目标。最高限价的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参见教材P4。
7.以下对最高限价和保护价格分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保护价格的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B.我国采用保护价格支持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水平
C.当实施最高限价、出现短缺现象时,就会出现严重的排队现象
D.当某种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可能影响生产进行时,可采用保护价格方式干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最高限价和保护价格的理解。当某种或某些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有可能影响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或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时,政府可以采取最高限价方式进行干预,所以选D。参见教材P4-5。
8. 某商品的价格为5元/件时,销售量为500件;当价格提高到7元/件时,销售量为300件。按照弧弹性公式计算,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 )。
A.0.40
B.0.67
C.1.00
D.1.5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弧弹性的计算公式。弧弹性=200/[(500+300)/2]÷2/[(5+7)/2]≈1.52。
9.一般来说,( )的产品需求弹性较大。
A.用途少
B.垄断性
C.生活必需
D.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
[答案]:D
[解析]:一般来说,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的产品需求弹性较大。参见教材P6。
10.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理解。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
11.企业实行薄利多销策略的理论基础是( )。
A.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时,降低价格使得销售收入增加
B.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降低价格使得销售收入增加
C.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时,提高价格使得销售收入减少
D.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提高价格使得销售收入增加
[答案]:B
[解析]: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商品富有弹性,降低价格可以使销售收入增加,选项B说法正确。参见教材P7。
12.两种商品为互补品,则交叉弹性系数为( )。
A.负数
B.正数
C.零
D.1
[答案]:A
[解析]:两种商品为互补品,Eij<0,这时的交叉弹性系数为负数。参见教材P8。
13.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的弹性系数是( )。
A.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B.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C.需求交叉弹性系数
D.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需求弹性系数的概念。参见教材P8。
14.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则该商品属于( )。
A.高档品
B.必需品
C.低档物
D.生活用品
[答案]:A
[解析]: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或奢侈品。小于1的则称为必需品。收入弹性为负的商品称为低档品。参见教材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