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
(1)抗震等级
1甲乙类建筑当本地区为6-8度时,应提高一度设防(4.8.1-1)。
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烈度(4.8.1-2)。
3表4.8.2及4.8.3都是丙类建筑,甲乙类要提高一度选择。(同一条)
抗震等级确定步骤:
1确定A或B级高度(p23页4.2.2)(A级特例见4.8.2)
2确定设防烈度(p33页4.8.1,4.8.4)
3确定抗震等级(P33页4.8.2)。
几个典型构件的抗震等级确定:
1地下室(p35页4.8.5)作为上部的嵌固端层以上和主楼一样,包括本层
2裙楼与主楼连为一体(p35页4.8.6)不低于主楼
3短肢剪力墙提高一级(p68页7.1.2-3)
4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p33页4.8.2注及4.8.3注)
5框架-剪力墙,其中框架承担>50%地震倾覆力矩(p85页8.1.3)框架按纯框架结构采用
6转换层在3层及以上的部分框支-剪力墙(p97页10.2.5)框支柱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提高一级。
7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p106页10.3.3)
8带错层的高层建筑(p107页10.4.4及10.4.5)
9连体结构的高层建筑(p107页10.5.5)
(2)抗震计算(地震作用)注:作用计算以地区烈度为依据!!!
1,甲类建筑应高于本地区烈度计算。《建筑工程设防分类标准》3.0.3
2,乙丙丁类按本地区烈度计算。《建筑工程设防分类标准》3.0.3
3,8,9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的大跨度和长悬臂机构考虑竖向地震作用。3.3.1-3
4,9度时抗震设计时,计算竖向地震作用。3.3.1-4
5,6度以上高层建筑都要地震作用计算p167页3.3.1条文
6,转换构件8度抗震设计时,考虑竖向地震作用(10.2.6)
7,连体结构的连接体8度抗震设计时,考虑竖向地震作用(10.5.2)
(3)抗震构造措施
1甲乙类建筑当本地区为6-8度时,应提高一度设防,建筑场地为I类时不用(4.8.1-1)。
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烈度,建筑场地为I类除六度外,可降低一度(4.8.1-2)。
3场地为III,IV类时,对设计地震加速度为0.15和0.30g的地区,按8度(0.2)和9度(0.4)
时的建筑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地震作用效应的调整:
1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P19 3.3.13)
2薄弱层剪力增大1.15(P19,p39页5.1.14)
3框架-剪力墙中框架剪力调整(p85页8.1.4)P72页7.2.7
4转换层构件地震内力调整(p98页10.2.6)
5框支结构中框支柱弯矩剪力调整(P98页10.2.7,10.2.12) 角柱还要再*1.1
6框支结构中框支柱轴力调整(P101页10.2.12)轴压比不考虑
7混合结构中钢柱剪力调整(P110页11.1.5)
8多层边榀增大,长边1.05,短边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