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级建筑师《建筑设计》基础考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获取更多学习资料请加考试网注册建筑师QQ群:143740764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数千年来,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官署、佛寺、道观、祠庙等都普遍采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由于它的覆盖面广,各地的地理、气候、生活习惯不同,又使之产生许多变化,在平面组成、外观造型等方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
木架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这些优势大致是:
(一)取材方便
在古代,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曾是气候温润、林木森郁的地区。加之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虽然加工非常粗糙)。随着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制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木结构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
(二)适应性强
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任意开没。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足水乡、山区、寒带、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许多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架建筑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佛宫寺塔(二者均为辽代建筑,建成已千年)都能。能很好地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证明.
(四)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加上唐宋以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各种木构件的式样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所以欧洲古代一些教堂往往要花上百余年才能完成,而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十几年。嘉靖时承建紫禁城三大殿也只花3年,而西苑永寿宫被焚后仅“十旬”(百日)就重建完成。
(五)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历史上也有宫殿、庙宁拆迂异地重建的例子,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观,整体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卸迁移至芮城县境内。
由于木架建筑所具有的上述优势,也由于古代社会对建筑的需求没有质的飞跃,木树尚能继续供应,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没有强有力的外来因素的冲击,因此木架建筑一直到1 9世纪末、20世纪初仍然牢牢地占据着我国建筑的主流地位。
二、木构架的特色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供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宁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粱,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问,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宁、厅堂也多混合使用这二者。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温,建筑物的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温层(一般用士加石灰构成),再加上对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的椽檩枋的用料粗大,建筑外观也显得浑厚凝重;反之,南方气候炎热,雨量丰沛,房屋通风、防雨、遮阳等问题更为重要,墙体薄(或仅用木板、竹笆墙),屋面轻,出檐大,用料细,建筑外观也显得轻巧。
三、单体建筑的构成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问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这为设计和施工也带来了方便。单座建筑最常见的平面是由3、5、7、9等单数的开间组成的长方形。在园林及风景区则有方形、网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花瓣形等平面以及种种别出心裁的形式。“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在各类建筑物中,除了最高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构作天花板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地暴露梁架、斗拱、柱子等全部木构架部件。这种暴露正好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结构美,尤其是歇山顶、攒尖顶的木构架,其屋顶内部结构是非常丰富多姿的。对所暴露的木构件进行艺术的再加工时,也以表现木材力学性能的内在品质为前提,如对柱身作“收分”(即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棱柱”(即柱身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处州,对拱端的“卷杀”(即将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曲线组成)以及对各种梁枋端部的再加工等。暴露结构还对保护木构架有利,一则可改善木材的通风条件。二则便于发现受害、受损情况,及时加以修缮。“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这种现象在园林及南方气候温暖地区表现得较为淋漓尽致:室内外庭院空间及花木景物和室内相互交融,这种空间处理上的优势,完全得益于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应用。
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例如在决定一座房屋的进深时,必须同时考虑它的屋架用什么长度的梁和用几根檩条;而在画立面时必须首先确定剖面梁架,否则难以在立面上得出屋顶的高度。所以可以说,中国古典建筑是没有独立的立面设计的,也就是说建筑物的外观必须和它的平面、结构同时考虑。
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仰视屋角,角椽展开犹如鸟翅,故称“樊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盈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而从高空俯视,屋顶的效果就更好,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院落才能真正得到。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问,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在易受自然灾害袭击和社会不安因素侵犯的礼会里,这种封闭的庭院是最合适的建筑布局方案之一。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和种植花木以美化生活的理想解决办法。
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不同,庭院的大小、形式也有差异:例如北方的住宅有开阔的前院,以求冬天有充足的阳光;南方为了减少夏天烈日曝晒之苦,庭院常做得很小,形象地称之为“天井”,这样还可增强室内的通风效果;而山地的建筑,限于基地狭窄,往往不能采用规整、开阔的庭院布置;公共性的建筑,则因大规模的活动场面而要求宽宏的院落.,
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在园林中也常采用庭院来组成小景区,形成园中安静的一隅,这种庭院和围合方式就非常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可任意设计。
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向都做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社稷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
五、建筑与环境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和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一)善择基址
无论城镇、村落、第宅、祠宁,都通过“卜宅”、“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勘查,究其利弊而后作出抉择。春秋时,吴王阖闾派伍子胥“相土尝水”选择城址(今苏州)及明初朱元璋命刘基为新宫觅址于钟山之阳(今南京)都属这类工作。历代风水师的职业活动主要也是这个内容。
(二)因地制宜
即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随宜布置建筑与村落城镇。因此,我国山地多错落有致的村落佳作,水乡饶面水临流的民居妙品,而佛道名山则有无数依山就势建筑群的神来之笔。唐代柳宗元在论述景观建筑时提出了“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主张,就是提倡因地制宜、节省人力、保存自然天趣。而三者之中,“因其地”是关键。
(三)整治环境
即对环境的不足之处作补充与调整,以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如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兴建楼馆,以满足供水、排水、交通、防卫、消防、祭祀、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人们对环境不是完全被动的因顺,而要作适当加工。
(四)心理补偿
除了上述环境整治外,还采用文学的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例如许多村镇城市都有“八景”、“十二景”、“二十景”……,每景都冠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并用各种匾联、题刻和诗文加以颂扬,以增强本乡本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如人们受趋吉避凶心理的驱使,听任风水师的摆布,或确定房屋、道路的布置方式,或添置“泰山石敢当”碑和八卦镜之类的镇物,以求化解凶患。这一雅一俗的两种举措,都是为了满足心理平衡的需求。
“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它以阴阳、五行、八卦、“气”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以罗盘为操作工具,掺以大量禁忌、厌镶、命卦、星象等内容,以之进行建筑选址,并参与建筑布局的工作。它既有符合客观规率的经验性知识,如基址应选“汭”位(即可免受冲蚀的河湾内侧地),应具背山面水向阳、气势环抱、卉物丰富的优势等;也有大量迷信内容,如五花八门的避凶趋吉、化祸为福的“形法”、“理法”处置招式。本来,通过对环境的处理,达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美好追求,并无神秘之处。但是由于我国古代建筑选址工作从一开始就和筮卜结合在一起,其后经过历代风水师的推演,巫术成分越来越多。终于成为一种芜杂的江湖术。当然,风水也确实在历史上造就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北京十三陵和皖南众多村落是突出范例。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风水在古代特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许多实绩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历史经验供我们参考.
六、工官制度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者重要意义。
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据东汉马融的解释,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因此可以认为是主管人居空间而得名的。汉代以后,司空成了一个不做实际工作的高位空衔,代之而起的是“将作”,由他“掌修作宗庙、路寝、官室、陵园土木之工”。秦至西汉,称为“将作少府”,东汉以后改称“将作大匠”,唐宋则称“将作临”。大匠和监的副手称为“少匠”、“少监”。
隋代开始在中央政府设立“工部”,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山泽、舟车、仪仗、军械等各种工务,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广泛得多。但遇有皇室工程和京城官府衙署的建造,仍下达于将作监或少府承担。
南宋裁减机构,将作监并入工部。以后明清两朝均不设将作监,而在工部设营缮司,负责朝廷各项工程的营建。清康熙以后,则在内务府另设“内工部”(后改称营造司),承担清代特有的大规模行宫和苑囿的建造。
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在清代以前,其内部还没有设计的专业机构,直到清康熙时,才出现“样房”,实现了建筑设计有专业分工。
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有作为的工官,较为突出的如:
隋·宇文恺一一曾任营宗庙副监、背新都(隋都大兴城,后即庸之长安城)副监、仁寿宫(后即唐之九成宫)监、营东都(洛阳城)副监、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职。从他所任职务可看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自他之手。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他还用1/100比例制作“明堂”的图样和木模型送朝廷审议,当时隋炀帝已批准其方案,后因征伐高丽而停建。有趣的是,他设计的“观风行殿”(隋炀帝为了北征时跨耀戎狄,令宇文恺设计了一座可坐千人的大帐,又设计了一座有轮子可推行的“行殿”,殿上可容数百侍卫),结果是“戎狄见之,莫不惊骇,帝弥悦焉”。
宋·李诫——以父荫进入仕途后,长期在将作监任职,由主簿做起,提升至丞(中层官员),再升至少监及监(副首长及首长),毕生16次提升,多是由于工程实绩,所以富有实践经验。他经手的工程有王府、辟雍、尚书省署、太庙、龙德宫、朱雀门、景龙门、开封府署、钦慈太后佛寺、棣华宅、军营等。他的突出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都是可以操作的实际经验总结,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
明·蒯祥、徐杲等——明初迁都北京,嘉靖大兴土木,由此造就了一批工匠出身的工官,蒯祥和徐杲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二位。蒯祥是苏州吴县人,随其父为木匠,永乐时参与宫殿、长陵的兴建,后又负责宫中前三殿、献陵、裕陵、隆福寺等的工程。因工程实绩而被提升为工部侍郎(三品官)。徐杲也是木匠,嘉靖年问,参加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大显身手,得到明世宗的赏识而直接提升为工部尚书(二品官),是明代匠人中提升官位最高的一员。
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在工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前者的设计、预算、施工都由将作、内府或工部统一掌握,不论建筑物造于何地,都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还可派工官和工匠去外地施工,所以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的差别性。由于人力、财力和技术的集中,这些建筑能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后者则由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因地制宜,建筑式样变化多端,地方特色鲜明。两者之间虽然也有某些联系与影响,但基本上是沿着各自的轨迹前进。正由于此,才成就了我国古代建筑多彩的总体面貌.
例:
1.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AC)
A穿斗式;B三角式;C抬梁式;D顶拱式;E拱券式
2.清式大木作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各部构件尺寸(B)
A材;B斗口;C柱高;D斗拱尺寸
3.大兴城的设计师是(A)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徐杲
2018年注册建筑师新课程上线:一二级注册建筑师精品课程,限时最高减500元。考题预测班+模考试题班。赠送摸底评测,评测后导师点评;考试不过2019年免费重学!【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