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城市广场
一、城市广场的构成
城市广场有一定的功能或主题,围绕该主题设置的标志物、建筑、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要素。
二、城市广场的分类
城市广场按其性质、用途及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分为5类: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场、商业广场。
㈠公共活动广场
公共活动广场主要供居民文化休息活动。有集会功能时,应按集会的人数计算需用场地,并对大量人流迅速集散的交通组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各类车辆停放场地进行合理布置和设计。
㈡集散广场
集散广场应根据高峰时间人流和车辆的多少、公共建筑物主要出入口的位置,结合地形,合理布置车辆与人群的进出通道、停车场地、步行活动地带等。
飞机场、港口码头、铁路车站与长途汽车站等站前广场应与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下铁道的站点布置统一规划,组织交通,使人流、客货运车流的通路分开,行人活动区与车辆通行区分开,离站、到站的车流分开。必要时,设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大型体育馆(场)、展览馆、博物馆、公园及大型影(剧)院门前广场应结合周围道路进出口,采取适当措施引导车辆、行人集散。
㈢交通广场
交通广场包括桥头广场、环形交通广场等,应处理好广场与所衔接道路的交通,合理确定交通组织方式和广场平面布置,减少不同流向人车的相互干扰,必要时设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㈣纪念性广场
纪念性广场应以纪念性建筑物为主体,结合地形布置绿化与供瞻仰、游览活动的铺装场地。为保持环境安静,应另辟停车场地,避免导入车流。
㈤商业广场
商业广场应以人行活动为主,合理布置商业贸易建筑、人流活动区。广场的人流进出口应与周围公共交通站协调,合理解决人流与车流的干扰。
三、控制广场空间形态的因素与设计要点
城市广场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定位。
㈠影响广场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
影响广场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有:周围建筑的体形组合与立面所限定的建筑环境、街道与广场的关系、广场的几何形式与尺度、广场的围合程度与方式、主体建筑物与广场的关系以及主体标志物与广场的关系、广场的功能等。
㈡城市广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⑴集中体现该广场的主题;
⑵具有特征鲜明的建筑物和空间形态;
⑶有明确的围合、屏蔽或向心的空间形式;
⑷有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方位感;’
⑸能通过穿透、重叠、围闭、连接、透视、序列、光影变化等手法表达并阐明空间。
四、城市广场的规模与尺度
⑴城市车站、码头的交通集散广场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07~0.10m2计算。
⑵车站、码头的交通集散广场的规模由聚集人流量决定,集散广场的人流密度宜为1.0~1.4人/m2。..
⑶车站、码头前的交通广场上供旅客上下车的停车点,距离进出口宜≤50m;允许车辆短暂停留,但不得长时间存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应设置在集散广场外围。
⑷城市游憩集会广场用地的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13~0.40m2计算。
⑸城市游憩集会广场不宜太大。市级广场每处宜为4万~l0万m2;区级广场每处宜为l万~3万m2。
五、城市广场场地的处理
㈠地面处理
一般可采用坡地、下沉式、台阶式的处理方法。地面铺砌应根据地方特点,采用植被、硬地、或天然状的岩石等的组合方式。
㈡竖向设计
广场竖向设计应根据平面布置、地形、土方工程、地下管线、广场上主要建筑物标高、周围道路标高与排水要求等进行,并考虑广场整体布置的美观。
广场排水应考虑广场地形的坡向、面积大小、相连接道路的排水设施,采用单向或多向排水。
广场设计坡度,平原地区应≤1%,最小为0.3%;丘陵和山区应≤3%。地形困难时,可建成阶梯式广场。与广场相连接的道路纵坡度以0.5%~2%为宜。困难时最大纵坡度应≤7%,积雪及寒冷地区应≤6%,在出入口处应设置纵坡度≤2%的缓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