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选高点,确定排水趋势
道路定线完成后,开始对被道路网分割的地块进行竖向规划。首先要选定地块的高点,确定排水趋势,高点位置不外以下三种:(图2-6)。
高点和排水趋势的确定,要与地形现状及道路设计综合考虑。
五、土方计算方法
1.土方计算
土方计算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常用的等高面法和权重高法。
1)等高面法图2-7是一块台地,注明34.20和34.00两个标高,其分界的点线表示的地位,经过踏勘知道地势坡度基本一致,可以说点划线以左是34.20的等高面,点划线以右是34.00的等高面。
2)权重标高法“权重”属于误差理论的概念,图2一8为一块低地,高程34.10占总地块的3/4,32.00占总地块的1/4。3/4和1/4就是两个小地块的权(如果两小地块所占总面积的权一样大,我们称这两块地等权)。整个地块的平均高程,既不是34.1,也不是32.0,更不是二者相加取平均值。而是应当各自高程乘以权再相加,即:
34.1×3/4+32.0×又1/4=33.6
这个33.6称为这个地块的权重高。这样计算,最接近实际。
2.求面积
1)用求积仪
一般常遇到的地块,多数都是不规则形状,它的面积不能像正方形、矩形那样直接用长乘宽求出,而应当利用求积仪滚测出来。对每个等高地块要进行编号。
2)图解法
当身边没有求积仪时,可以用色笔把地块划分成许多多边形平面。如图2-9所示,可以利用比例尺量算面积。用这个方法,其精度不亚于用求积仪所得的结果。关键是地界裁弯取直取舍要恰当,否则误差会加大。
3.求规划平均标高对每一个地块总会有几条等高线通过,如图2-10便有5条等高线通过,标高分别为21.10、21.20、21.30、21.40、21.50,因为是等距离,说明地块坡度均匀,因此平均标高便是中间的一条21.30,规划等高线一般规律如此。
4.求填挖量原地形的权重标高和规划平均标高的差数就是填挖深度,然后乘以面积便是土方量。这个计算结果可以用色笔随时注明写在每个地块上。
用这个方法计算的土方量,有经验的话还是比较准确的。
六、道路的纵坡和坡长
纵坡和坡长的关系还要考虑到视线问题,即一段坡中的高点、低点高差最好不超过视平线的高度,当坡度较大时要设缓坡段(图2一11)。道路纵坡如果变化过于频繁,有时看来十分结合地形,但是由于在很短距离内就要变化坡度,也会给行车带来不便,因此,不宜这样设计。
七、道路的分水点、汇水点
道路的分水点、汇水点的位置选择除应满足道路本身需要外,还要与建筑布局结合,否则位置不当,会给居民带来不便(图2-12一图2-15)。
1.高点即分水点:应当争取定在建筑物、场院或道路的主要出人口。
2.低点即汇水点:当采用路面排水时,应当定在交叉路口,但这个路口又必须是另一条道路的分水点或道路坡度通过点。如果做不到时,也可选择交通频繁的出人口的两侧或其他地带,由管道排水,但要注意这种汇水点道路两侧必须安置足够的雨水口,保证最大降雨量的排水。交叉路口不宜作为两条路的汇水点,因为此处积水会影响四面的交通。
3.通往某建筑物或专用场地的道路是下坡路时,为避免尽端出人口处积水,道路汇水点宜选在距出人口1/3处。
八、用等高线表示的几种典型地形
地球表面的起伏相差很大通常将其分为平原和高地两大类。凡地面起伏不大,大多数坡度在20以内的地区称为平原(或平地)。高地又分为—丘陵、山地和高山地。其地面坡度多数在20一60之间的地区称为丘陵地;其地面坡度多数在60一150之间的地区称为陡坡地(或山地);其地面坡度大多数大于250称为高山地。
(一)山头与洼地
山头与洼地的等高线皆是一组闭合曲线;在地形图上区分山头或洼地的准则是:凡内圈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大于外围者为山头,小于外圈者为洼地。如果等高线上没有高程注记,则常用示坡线表示。示坡线就是一条垂直与等高线而指向下坡滑方向的细短线。
(二)山脊与山谷
山脊是顺着一个方向延伸的高地。山脊上相邻的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山脊线。山脊的等高线表现为—组凸向低处的曲线。
山谷是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洼地。贯穿山谷量低点的连线称为山谷线。山谷等高线表现为一组凸向高处的曲线。
山脊附近的雨水必然以山脊线为分界线,分别流向山脊的两侧。因此,山脊线又称为分水线。而在山谷中,雨水必然由两例山坡流向山谷底,集中到山谷线而向下流。因此,山谷线又称集水线。
(三)鞍部
鞍部是两个山顶之间呈鞍形的部位,鞍部往往是山区道路通过的地方,也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汇合的地方,鞍部等高线的特点是在一大的闭合曲线内套有两个小的闭合曲线。
(四)其他几种地形
其他几种地形:挡土墙、峭壁、土坎、填控边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