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

当前位置:考试网 >> 初级护师 >> 考试辅导 >> 2020年初级护师内科护理学知识归纳

2020年初级护师内科护理学知识归纳: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来源:考试网  [ 2019年07月15日 ]  【

  第二节 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配套练习:2020年初级护师内科护理学练习: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脑出血

  (1)脑实质内出血

  1)出血部位:内囊处出血最常见。

  2)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出血最为常见。

  3)其发病机制:动脉硬化造成脑动脉血管弹性降低,或产生小动脉瘤,当兴奋或活动时,在高血压的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以大脑中动脉深部分支豆纹动脉最为常见。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言。本病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白血病、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可致血管破裂。

  (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小中风,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部位纤维素与血小板黏附,脱落后成为微栓子,进入颅内动脉,引起颅内小血管被堵塞缺血而发病。但栓子很小,容易自溶或因血流冲击被击碎,使更小的碎片进入远端末梢血管,使得循环恢复,神经症状消失。微栓子可反复产生,因此本病可反复发作。

  2.脑血栓形成:动脉硬化、风湿病、红斑性狼疮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是较常见的病因。在动脉壁病变(内膜肥厚粗糙)的基础上,管腔变窄,同时血小板破裂使红细胞、纤维素等黏附于粗糙处,血小板破裂释放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烷,能促使血小板再聚集,血栓不断增大而最终阻塞血管。

  3.脑栓塞:颅外其他部位病变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骨折、人工气胸等均可形成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

  二、临床表现

  (一)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1.脑出血

  (1)多在白天发病,如情绪激动、活动度,以内囊出血最多见。

  (2)表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颅内压增高),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3)体检:颜面潮红、意识障碍、脉慢而有力,血压可高达200mmHg以上,出血常损害内囊而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称为“三偏征”)。

  (4)因大量出血致颅内压增高、短期内迅速形成脑疝而死亡。

  2.脑桥出血:轻者仅有头痛、呕吐。重者表现为出血灶侧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称交叉瘫。当出血波及两侧时可出现四肢瘫,瞳孔呈针尖样。

  3.小脑出血:表现为,眩晕、呕吐、枕部头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4.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1.脑血栓形成

  (1)多发生于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一般无意识障碍,进展缓慢,常在睡眠或安静休息时发病。

  (2)表现:起病先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及一过性失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早晨起床时才发现半身肢体瘫痪。

  (3)由于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引起病灶对侧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同侧视觉障碍。

  (4)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表现为眼震、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瘫或四肢瘫。

  2.短暂脑缺血

  发作多为突然起病,持续时间短,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偏瘫或单瘫、单眼失明、眩晕眼震、恶心、呕吐等症状。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

  3.脑栓塞

  多发生在静止期或活动后,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为特点。颈内动脉系统阻塞,一般表现为突然失语、偏瘫及局限性抽搐等。椎动脉系统阻塞,常出现眩晕、复视、共济失调、水平眼震及交叉性瘫痪等。

  三、辅助检查

  1.意识状态:脑出血常有意识变化,脑血栓形成多无意识变化。

  2.CT:目前成为诊断急性脑血管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首选的检查。脑出血在CT图像上呈高密度影,脑缺血造成脑组织水肿和坏死,在CT图像上呈低密度影。MRI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诊断。

  3.脑脊液检查:脑出血可为均匀血性,压力增高至200mmH2O以上。脑缺血脑脊液检查为正常。

  4.病理反射:内囊出血巴宾斯基(Babinski)征阳性,蛛网膜出血脑膜刺激征阳性。

  四、治疗原则

  1.出血性脑血管病:以降低颅内压和控制血压为主要措施,同时应用止血药。目前降颅压的首选药为20%甘露醇。因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由于头痛剧烈可根据医嘱给予脱水药、镇静镇痛药,但禁用吗啡与塞替派,因其有抑制呼吸中枢及降低血压作用。

  2.缺血性脑血管病:以抗凝治疗为主,同时应用扩血管药、血液扩充剂以改善微循环。脑血栓发病6小时内可作溶栓治疗。

  五、护理措施

  1.脑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发病24~48小时内避免搬动病人,病人侧卧位,头部稍抬高,以免颅内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脑水肿。

  2.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4周。限制探视,并头置冰袋,可防止继续脑出血。

  3.脑血栓:采取平卧位,以便使较多血液供给脑部,头部禁止使用冰袋及冷敷,以免脑血管收缩、血流减慢而使脑血流量减少。严密监测血压,过高或过低均应及时通知医生。

  4.饮食护理

  (1)急性脑出血病人在发病24小时内禁食,24小时后如病情稳,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上消化道出血者可行鼻饲流质饮食,并做好鼻饲管的护理。同时鼻饲液体温度不应过高以不超过30℃为宜。

  (2)保证足够蛋白、维生素的摄入。每日控制在1500ml左右,注意静滴速度、避免肺水肿。

  (3)意识清醒后如无吞咽困难,可撤掉胃管,酌情给予宜吞咽软食。进食时病人取坐位或高侧卧位(健侧在下),进食应缓慢,食物应送至口腔健侧近舌根处,以利吞咽。

  5.促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每2小时翻身1次,以避免局部皮肤受压。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进行关节按摩及被动运动以免肢体失用,病情稳定后,特别是脑血栓病人的瘫痪肢体在发病1周后就应进行康复期功能训练。

  6.言语训练:在肢体康复的同时应与语言训练同步进行。

责编:liumin2017

报考指南

焚题库

护士资格备考必备

  • 姓名
  • 电话
  • 邮箱
  • 医药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