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
七、生命体征的评估
配套练习:2019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第一章练习:生命体征的评估
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人体的四大生命体征。
(一)体温
1.体温的评估
(1)体温的产生与调节:产热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过程,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如使用冰袋、热水袋时)、对流(如开窗通风式)、蒸发(如乙醇擦浴降温时)四种。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温度时,辐射是主要的散热方式;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是主要的散热友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正常体温:口温为37.0℃(范围36.3~37.2℃),肛温为37.5℃(范围36.5~37.7℃,比口温高0.3~0.5℃),腋温为36.5℃(范围36.0~37.0℃,比口温低0.3~0.5℃)。
(3)体温的生理性变化:①昼夜差异。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14~20时体温最高,波动范围为0.5~1℃。②年龄差异。新生儿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随之波动;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因而体温偏低。③性别差异。女性较男性体温稍高。在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可轻度升高,因为排卵后形成黄体,黄体分泌的黄体酮有升高体温的作用。④其他,如运动、情绪、药物。日常生活中运动、沐浴、进食、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因素均可使体温出现一时性增高。安静、睡眠、饥饿、服用镇静药后可使体温下降。
2.异常体温
(1)体温过高:体温过高称为发热。发热程度分为(以口腔温度为标准):低热37.3~38.0℃;中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O℃以上。
(2)发热过程
①体温上升期: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病人畏寒、无汗、有时伴寒战。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体温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称为骤升,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为渐升,见于伤寒等。
②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病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呼吸脉搏加快,尿量少。
③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的调节水平。病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下降。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骤退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渐退见于伤寒。体温骤退易致病人虚脱。
(3)热型
①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0~40.0℃,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1.0℃。常见于急性感染病,如伤寒、肺炎链球菌肺炎、大叶性肺炎。
②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蝠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1.0℃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脓毒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③间歇热:体温在39.0℃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经过一天或数天间歇体温又升高,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④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结核病。
(4)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
①物理或药物降温。体温超过39℃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时用温水或乙醇擦浴;降温措施半小时后测量体温。
②监测体温,高热时每隔4小时测量体温1次,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
③卧床休息。
④保暖,病人如伴寒战,应及时调节室温,注意保暖。
⑤补充营养和水分。
⑥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潮湿衣服。
⑦口腔护理。
⑧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指导病人及家属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及简易的物理降温方法。
(5)体温过低:体温在35.0℃以下称为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病人表现为躁动、嗜睡甚至昏迷,心悸、呼吸频率减慢,血压降低,颤抖,肤色苍白,四肢冰冷。护理:保暖,升高室温至24~26℃,观察生命体征,每小时测体温1次,做好抢救准备。
3.体温测量的方法
(1)口腔测温法
①要点:口表汞端置于舌下热窝,此处温度最高,测量3分钟。嘱病人紧闭口唇含住口表,用鼻呼吸,不用牙咬,不说话。
②注意事项: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鼻腔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能合作者,均不宜采用口腔测温;进食或面颊部热敷待30盆钟后测量;体温计不慎被咬破,先立即清除玻璃碎屑,然后口服蛋清液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病情允许者可服用富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以促进汞的排泄。
(2)腋下测温法
①要点:擦干病人腋下汗液,体温计汞端置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嘱病人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测量10分钟。
②注意事项:运动或沐浴者、腋窝局部冷热敷者待30分钟后测温。凡消瘦不能夹紧体温计,腋下出汗较多,腋下有炎症,创伤或手术病人不宜腋下测温。
(3)直肠测温法
①要点:协助病人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滑润肛表汞端,缓入肛门3~4cm,3公钟后取出。
②注意事项: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病人不宜直肠测温;坐浴或灌肠者须30分钟后测温。
4.水银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法
(1)清洁消毒:不同类型体温计分别消毒。
①消毒液:常用70%乙醇、1%过氧乙酸、1%消毒灵。
②方法:先消毒再清洗,消毒时间5分钟;用冷开水冲洗后再放入另一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用冷开水冲净擦干备用。消毒液每天更换。切忌在40℃以上的热水中浸泡体温计。
(2)检查法:将所有体温计汞柱甩至35.0℃以下,同时置已经测试过的40.0℃以下水中浸泡3分钟,相差0.2℃以上、玻璃管有裂隙、水银柱自动下降的体温计弃用。
(二)脉搏
1.脉搏的评估
(1)正常脉搏: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节律规则,强弱一致。
(2)生理性变化:脉率可受年龄、性别、体型、活动、情绪、进食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动,一般幼儿比成人快,老人较慢,女性比男性稍快,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增快,休息和睡眠时较慢。
2.异常脉搏
(1)频率异常
①速脉: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贫血、疼痛、心肌炎、大出血前期的病人。
②缓脉: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见于颅内压增高、高钾血症、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的病人,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普尼拉明、利舍平等的病人。正常人可出现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多见于运动员。
(2)节律异常
①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1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代偿性间歇,亦称过早搏动或期前收缩。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等病人。正常人过度疲劳、情绪激动或体位改变时也可出现。
②二联律、三联律、成对期前收缩:每隔1个正常搏动后出现1次过早搏动,称二联律;每隔2个正常搏动后出现1次过早搏动,称三联律;每隔1个窦性搏动后出现2个期前收缩,称成对期前收缩。
③绌脉(脉搏短绌):即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细速、极不规则,听诊时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颤的病人。
(3)强弱异常
①洪脉:脉搏强大有力,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人。
②丝脉:脉搏细弱无力,常见于大出血、心功能不全、休克、主动脉瓣狭窄等病人。
③奇脉:当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称奇脉,又称吸停脉,是由于心包腔内压力升高使心脏舒张充盈受限所致。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心脏压塞的病人。
④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有如潮水涨落,故名水冲脉。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动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病人。
⑤交替脉: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病人,由于左心室收缩力强弱不定所致,是左心衰竭的重要体征。
3.脉搏测量的方法
(1)测量脉搏部位:常选择桡动脉,其次为颈动脉、肱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和股动脉等。
(2)测量脉搏注意事项
①测量前30分钟无过度活动,无紧张,情绪稳定。病人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应休息30分钟再测量。
②以示指、中指、环指指端置桡动脉表面,按压轻重以能清楚地触及动脉搏动为宜。
③不可以用拇指诊脉,以防止拇指小动脉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④正常脉搏测30秒,所测脉搏数值乘以2为脉率。异常脉搏、危重病人应测1分钟。若脉搏细弱触不清时,用听诊器听心率1分钟代替触珍。
⑤绌脉由两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者发“始”“停”的口令,计数1分钟,记录方式:心率/脉率。
⑥偏瘫病人测脉应选健侧肢体。
(三)呼吸
1.呼吸的评估
(l)正常呼吸:成人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节律规则,均匀平稳。
(2)呼吸的生理性变化:可受年龄、性别、活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呼吸还受意识控制。一般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同年龄的女性呼吸比男性稍快;剧烈运动可使呼吸加深加快;休息和睡眠呼吸减慢;强烈的情绪变化引起呼吸加快或屏气。
2.异常呼吸
(1)呼吸频率异常
①呼吸增快:成人呼吸超过24次/分,称为呼吸增快。常见于高热、缺氧、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心功能不全的病人。
②呼吸缓慢:成人呼吸少于10次/分,称为呼吸缓慢。常见于呼吸中枢受抑制的疾病,如颅内压增高、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病人。
(2)呼吸节律异常
①潮式呼吸(陈-施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特点是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加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30秒之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颅内压增高、酸中毒、巴比妥中毒的病人等。
②间停呼吸(毕奥呼吸):又称Biots呼吸,表现为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其特点是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为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的表现,预后不良,多在呼吸停止前出现,是病情危急的体征。见于呼吸中枢衰竭、颅内病变的病人。
(3)呼吸深浅度异常
①深度呼吸(库斯莫呼吸/深大呼吸/深长呼吸):呼吸深长而规则。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等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的病人。
②浅快呼吸:呼吸浅表而不规则。有时呈叹息样,见于濒死的病人。
(4)声音异常:①蝉呜样呼吸。吸气时有一种高音调的音响,见于喉头水肿、痉挛、喉头异物等病人。②鼾声呼吸。呼气时发生粗糙的鼾声,见于深昏迷等病人。
(5)呼吸困难:是指呼吸节律、频率和深浅度的异常。
①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梗阻,病人吸气费力,吸气时间显著长于呼气,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或腹上角凹陷)。常见于喉头水肿或气管、喉头异物等病人。
②呼气性呼吸困难。下呼吸道部分梗阻,病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显著长于吸气,常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病人。
③混合性呼吸困难。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快而表浅,常见于肺部感染等病人。
(6)常见异常呼吸气味
①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
②肝腥昧:见于肝性脑病病人。
③尿臭味:见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病人。
④刺激性大蒜味: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
⑤恶臭味:为厌氧菌感染,见于支气管扩张或肺脓肿病人。
3.呼吸测量的方法
(1)在安静状态下测量,如病人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应休息30分钟再测。
(2)正常呼吸测30秒乘以2,呼吸异常病人测1分钟。
(3)呼吸可受意识控制及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时注意不要让病人察觉。测量脉搏后,手不离开病人手腕,保持诊脉姿势继续测量呼吸,以防病人紧张影响呼吸。
(4)危重或呼吸微弱病人,用少许棉花置于病人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次数,测1分钟。
(四)血压
1.血压的评估
(l)正常血压: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收缩压90~139mmHg(12.0~18.5kPa),舒张压60~89mmHg(8.0~11.8kPa),脉压30~40mmHg(4.0~5.3kPa)。血压值单位的换算:lkPa=7.5mmHg,1mmHg=0.133kPa。
(2)血压的生理性变化
①年龄和性别:血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新生儿血压最低,小儿血压比成人低;同龄女性血压略低于男性,更年期后女性血压略有升高,与男性差别较小。
②昼夜和睡眠:一般傍晚高于清晨。过度劳累或睡眠不佳时,血压稍增高。
③环境:在寒冷环境中血压可上升,高温环境中血压可略下降。
④部位:一般右上肢血压高于左上肢,下肢血压高于上肢。
⑤其他:紧张、恐惧、兴奋及疼痛,均可导致收缩压升高,劳动、饮食、吸烟和饮酒也可影响血压值。
2.异常血压
(1)高血压:成人收缩压≥140mmHg(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OkPa)为高血压。
(2)低血压:血压低王90/60~50mmHg(12/8~6.65kPa)为低血压,常见于大量出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
(3)脉压变化:正常为30~40mmHg(4.0~5.3kPa)。
①脉压减小:脉压<30mmHg(3.9kPa)为脉压减小,主要见于休克、主动脉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等病人、重度心功能不全等。
②脉压增大:脉压>40mmHg(5.3kPa)为脉压增大,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原发性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贫血等。
3.测量血压的方法
(1)方法
①部位和体位:常用右上肢肱动脉,血压计“0”点应与肱动脉、心脏位于同一水平。坐位,平第4肋软骨,仰卧位,平腋中线。
②测量前嘱病人休息20~30分钟,以消除劳累和紧张。
③袖带平整地缠绕于上臂中部,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以能放入1指为宜。听诊器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④充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升高20~30mmHg(2.6~4.OkPa)。
⑤以每秒4mmHg(0.5kPa)速度放气,使汞柱缓慢均匀下降。
⑥当闻及第一声搏动音时汞柱所指刻度为收缩压;随后搏动逐渐增强,直到声音突然减弱或消失,此时汞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
.⑦需重测时,应将袖带内的气体放尽,使水银柱降至“0”点,稍等片刻后再测量,避面连续加压。
(2)注意事项
①测量前检查血压计,如水银不足,测得的血压偏低。
②需密切观察血压时,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③注意测量部位和体位,若手臂位置高于心脏水平,测得血压值偏低;反之,则偏高;
④袖带宽窄、松紧要适宜,如袖带太窄,测得数值偏高;袖带太宽,测得数值偏低。袖带过松测得的血压偏高,袖带过紧测得的血压偏低。
⑤为偏瘫病人测血压时应选择健侧。
点击查看>>>备考专题2019年护士资格证考试章节试题免费做
点击查看>>>2018-2012年护士资格考试真题及试题答案
点击查看>>>2019年护士资格证考试《专业实务》考试题库
点击查看>>>2019年护士资格证考试《实践能力》考试题库
护士资格证考试做题练习及答案:这里是编辑推荐的一部分试题,最新的哦。如果想做更多,请点击护士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页面 和历年真题页面 。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