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避免术后3日内解大便,有利于手术切口愈合。3日后便秘者,口服液状石蜡等药物通便,但禁忌灌肠。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混合痔因直肠上下静脉丛互相吻合,致齿状线上下静脉丛同时曲张而形成,临床上兼有内、外痔的特征。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局部症状表现为肛周持续、跳动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硬结、压痛,有波动感,可穿刺出脓液。
4、
【正确答案】 E
试题来源:[2019年护理考试题库在线模考(科目代码203)]
【答案解析】 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主要表现持续性跳痛,局部红肿、触痛,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坐骨肛管间隙脓肿:直肠指检患侧有触痛或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全身感染症状更为明显。局部表现为直肠坠胀感和里急后重,常伴有排尿困难。
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肛裂是肛管皮肤的全层裂伤后所形成的慢性溃疡,常发生在肛管后正中线,即胸膝位时肛门的12点处。
6、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主要表现持续性跳痛,局部红肿、触痛,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
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肛裂最主要的症状是排便时及排便后肛门部疼痛,疼痛的特点是有两次高峰。排便时在粪便表面或手纸上可见少量鲜血。
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的全身感染症状更为明显。局部表现为直肠坠胀感和里急后重,常伴有排尿困难。
9、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行直肠肛管手术的病人,排便后伤口被粪便污染,应立即用0.02%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然后再换药。
1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坐浴的盆具应足够大,事先消毒,将沸水降至43~46℃是盛于盆内,持续坐浴20~30分钟左右。
1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肛裂病人最主要的症状是排便时及排便后肛门部疼痛,疼痛的特点是有两次高峰。
二、A2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坐骨肛管间隙脓肿比较常见。最初表现为患侧持续性胀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可有直肠刺激症状或排尿困难。全身感染症状明显。直肠指检患侧有触痛或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流术后易诱发肝性脑病,应显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减少血氨的产生,忌用肥皂水灌肠,减少氨的吸收,遵医嘱测定血氨浓度。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肛门周围脓肿位于肛门周围皮下,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较重,全身表现不明显。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病人有便秘史,在排便时由于用力过猛导致肛门剧痛,粪便表面带有血迹,应考虑为肛裂。
三、B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因粪便擦破痔块黏膜,出现便时滴血或便纸上带血,少数呈喷射状出血,可自行停止。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覆盖肛管皮肤。病人平时无症状,或仅有肛门异物感,一般无血便。若便秘、排便用力过猛,可引起外痔静脉丛破裂,血块凝结于皮下形成血栓性外痔,出现肛门部剧痛。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病人排便时肛裂可加深,创面可有少量出血,鲜血多在粪便表面,便纸上有血迹或便时滴血。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内痔主要表现为痔核脱出及无痛性便血,根据病程可分为4期。第一期以排便时无痛性出血为主,痔块不脱出肛门外。第二期便血加重,严重时呈喷射状,排便时痔块脱出,但便后可自行还纳。第三期便血量常减少,痔块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拖回。第四期痔块长期脱出在外,或回纳后又即脱出。若痔核脱出后刺激括约肌痉挛引起嵌顿,则出现明显疼痛。根据本病例特点,可判断其患有内痔且发生了嵌顿。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所形成的慢性溃疡,好发在肛管后正中线。长期便秘、大便干结引起排便时的机械性创伤是肛裂形成的直接原因。肛裂最主要的症状是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部两次疼痛高峰,排便时肛裂加深,创面可有少量出血。根据本病例特点,可判断其发生了肛裂。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年老体弱者接受肛管检查时可采取左侧卧位。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内痔切除术时病人应采取截石卧位,此时病人相对较舒适,同时医生进行手术操作也较方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膝胸卧位是最便于医务人员进行检查的体位,一般病人短时间检查时可采取此种体位。
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卫生资格考试卫生高级职称护士资格证初级护师主管护师住院医师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医师中西医助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内科主治医师外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主治儿科主治医师妇产科医师西药士/师中药士/师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医学理论中医理论